为了提升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多年来各种课改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少专家学者也各抒己见。代表性观点有两种:其一是21 世纪初提出的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专业课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服务,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放弃了自己的根本地位;其二是近几年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摆脱专业教学的桎梏,恢复语文的根本地位,但学生又不买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边缘化现象日趋严重。
合理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考虑学习群体、教师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职教语文不仅要保有语文的“本”地位,也不能丢掉其特有的“职教”特色。应当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接,与当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将“职教”和“语文”有机融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对分课堂给中职语文接上专业的“翅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与专业学习对接是中职语文焕发活力的前提
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因材施教”经典教育思想,也是古今中外普遍公认的教育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首先,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起点低,他们可以说是以分数论成败的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义务教育的九年时间里,在家长和师长的循循善诱、威逼利诱下,学生对于传统语文的学习已经比较厌倦,甚至有抵触情绪。
其次,他们觉得读职业学校,自然是把学好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当作第一要务,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显然不能为他们找工作增加多少实际的显性砝码。这种错误的想法使他们更加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从“不想学”走向“不愿学”,上课走神、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教师也因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教学的热情慢慢减退,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语文教学同样不能忽略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抓住学生兴趣的翅膀,“投其所好”地组织教学,选择教学重点,凸显专业性与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有机统一的职教特色,使职教语文和专业课程形成双向服务关系。这样,当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不仅能增强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还能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发挥作用时,中职语文教学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二、对分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是展现职教语文特色的保障
“对分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来的,它融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大理念,将教学环节分为三个步骤:讲授、内化、讨论,核心是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一半让学生讨论。其最大魅力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内化环节,就是让学生吸收了讲授的内容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虽然最初针对的是高校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却更高。
1.对分课堂让师生都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对分课堂能生成更加积极有效的课堂,它综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课堂的长处,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首先,同样是实行先教后学的教学顺序,对分课堂上的“教”是提纲挈领式的引导,教师只需把握基本框架和重难点,而非传统课堂事无巨细地“满堂灌”;其次,同样是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主学习,对分课堂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之后,再回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这样,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对等”性变革,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师生都有了自己对等的权利和义务,这样的课堂才会积极有效。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学习心理不稳定,自控力不强,需要教师事先把知识脉络和重难点讲解清楚,帮助他们理解吸收。尤其是面对难度较大的课文时,如果一味地推行先学后教,他们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产生放弃的想法。讨论式课堂的“即时讨论”违背了心理学规律:学生还未完全接受理解新知识,很难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传统课堂相比,对分课堂的讲授时间大大压缩,也刚好是学生生理、心理上可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