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分课堂成为实现语文和专业对接的平台
1.实现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多元化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对分课堂的预设要求教师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从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参与课程和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角度出发,掌控每一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方向。学生因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专业方向各异,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专业方向,将原来的知识体系打乱,选择符合学生专业和培养方向的课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利用对分课堂精讲和留白的讲授原则,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宏观指导,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并引导学生如何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去内化吸收。
如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找到各文种和专业学习的结合点,有侧重地加以教学,如电子商务专业可加强商业广告、说明书等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会计专业可强化单据、经济合同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写作,等等。笔者在对烹饪班的学生讲述“广告”这一应用文时,先堂上指导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掌握广告的写作格式。课后通过“对分易”平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平时上烹饪实操课的小组为单位,给自己在烹饪实训中制作的糕点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商品广告。隔堂讨论时每组展示作品,通过师生、生生互评后选出最佳作品为产品代言。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应用文在专业课中的实用价值,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浓厚了,写作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
同样,在学习一般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法,结合不同专业布置典型任务,迫使学生为了完成典型任务,认真吸收讲授的内容,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最后,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分课堂真实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为提高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奠定了基础
笔者以经典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文本分析:本文语言优美,文笔细腻,是朱自清的名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属于现代文阅读散文单元。课文的知识点有作者的情感分析、“通感、博喻”等修辞的使用、古典诗词《采莲赋》《西洲曲》的了解、4~6 自然段优美语言的欣赏及背诵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把握的。
学生情况: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普遍表示对本文“不屑一顾”,还有很多奇谈怪论:有说作者矫情,堆砌辞藻的;有说清华园的荷塘根本不是朱自清笔下的模样,作者在造假的;更有不少学生嚷嚷“我们又不想当作家,学散文最没用”等等,不胜枚举。教师只好硬着头皮将一篇经典课文讲完权当完成任务。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决定改变以往的套路,利用对分课堂来完成本课的学习。讲授新课前,先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相信吗?学好这篇文章,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专业能力,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更是大有裨益。”大家虽然嘴里说着不信,心里还是挺好奇。授课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体会本文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三个班(烹饪、旅游、计算机)提出了不同的作业要求:一是讨论分析作家的情感;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结合各自专业完成一份“对口作业”。
课后,三个班的“对分易”作业平台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大家“亮”出教师在堂上讲过的知识或感受最深、最受益的内容,以及借助网络查找到的朱自清先生“心里颇不宁静”的种种缘由,并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列出自己已经明白的但感觉别人还存在疑惑的地方来挑战别人;还纷纷就本小组完成“对口作业”遇到的困惑请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充分体现了对分课堂作业“亮考帮”的特色。
隔堂讨论课上,三个班的同学分别交上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业。如烹饪班有小组运用“通感”和“博喻”的修辞手法给自己制作的各式点心和菜肴取了一个个雅致的名字,配上优美的文字解说做成PPT课件;旅游班的同学充当小导游,来了一段《踏月荷塘行》的解说词;计算机班的同学更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录制了《月下荷塘》的微课,展示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让大家获得美的享受。同学们在共同探讨和互相点评中获益匪浅,还有人表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如意时不妨学学朱先生借景抒怀。
3.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拘谨的教学环境,让学习不囿于教室和教材
教师事先在堂上的精讲和泛讲,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堂教学后,坚持课堂的开放性,让没有了课堂压力的学生,能够从容地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思维方式、作息情况,充分调动所有有利因素继续学习;隔堂讨论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拓展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同时也降低了教师机械性、低层次的教学负担。
四、结语
特级教师于漪给语文教学创设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对分课堂门槛低,操作简便,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出现,无疑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中职语文教学指引了一条新出路。
责任编辑 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