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要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改变中职教育的“断头路”现状。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响应文件精神,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把“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为我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下阶段发展的重点,从2015年1月开始开展“创建国家示范校,引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项目研究。
一、中职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1.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理论学习没兴趣
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基础差是普遍现象,尤其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和适龄人口的逐年下降,中职学生的入学成绩非常低。以新会为例,今年的初中毕业生为8300多人,比2016年少了约600人,但今年的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仍然保持6000人以上,中职学生基本来源于成绩最低的30%初中毕业生人群。对于这些在中考中每门课大多只考了三四十分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一门技能是他们的共同想法,对于语、数、英这些基础理论课,他们不但没有基础、没有兴趣,甚至是充满恐惧。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普遍对基础课没兴趣的实际情况,为了留住学生,再加上在以往“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指引下,职业学校对理论基础课的开设是能砍则砍。
2.基础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缓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基础理论课在职业学校的边缘地位,导致了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学校不愿意把有限的编制用在基础课教师的引进与更新上,在这些课程教师不足时随意找一些年轻的其他专业教师顶上,随着原来教师的退休及转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越来越薄弱;另一方面在师资培训、学校重大教学改革以及评奖评优等活动中,学校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基础课教师,这些都导致了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低落,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加缓慢。
3.教材更新缓慢,内容针对性不强
相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在专业课建设投入的大手笔,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的针对性引导,专业课建设已经呈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喜人现象。反之,基础课教材仍然是指定教材一统江湖的局面,不但内容更新慢,而且是一套教材面对所有专业,与专业技能培训的结合度极低,还停留在为学生今后提升打基础的层面,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因此不受学生欢迎也就在所难免了。
4.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项目驱动、产教一体等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普及,但这些主要还是应用于专业课教学。基础课教学由于师资、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大多还停留在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的阶段,与普通教育没有太大的分别,这也是学生对基础课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校把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定为构建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基础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这个目标与学校近年响应教育部“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培养更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与学校为了适应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加大五年制高级工班的培养力度,以办大办强学校的发展思路也是一致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1.完善了一系列保障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机制
学校严格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编制了《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2016级实施性教学计划》;重新修订《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分制实施方案》,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编制了《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多元化评价体系》。这一系列的机制,不但扭转了学校以往“重技能,轻理论”的发展思路,而且从制度上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为终身发展铺路。
2.开发了一批富有专业特色、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特色教材,构建服务专业、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基础课程
一是结合本校国家示范校创建工作中在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发挥由行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专任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的力量,结合各专业特点,重构各门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修订了校本教材《数学(文科)》《数学(理科)》《应用语文》,使文化基础课既能服务职业发展,又能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需要。二是开发服务中职学生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