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新模式
项目组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致力践行生本教学、学本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还课堂给学生,形成了富有中职教育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4.完善基于能力表现和技能水平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学校建立和完善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多方式、多环节、开放式学生评价考核体系,编制了《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每个学期自己评、家长评、同学评、老师评、学校评、企业评,即“六位一体”的评价方法。另外还修订《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产教质量评价标准》,将基础课教学考核与专业实习、生产等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5.创设学生全面能力展示的平台
结合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开设分享活动课、团队拓展培训活动课等有利于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特色课程,在强调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定期举办各种课程改革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让基础课教学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社会辐射影响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中职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1.学生补齐理论学习的短板,为提升基础课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案例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能力大大提高,理论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一大步。最直接的体现是近几年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整体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远高于全国通过率,相对于我校以往因为理论的通过率只有20%左右而导致的低通过率更是提高了一大截。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中,我校选手在数控综合应用技术赛项中荣获一等奖,他们在理论知识比赛中取得了团体和个人两个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彻底补齐了我校学生以往在比赛中由于入学成绩偏低而导致的理论成绩短板。学生的理论成绩呈现出“整体提升、尖子突出” 的喜人景象,充分彰显了我校理论教学取得的成效。
2.学校“就业和升学双轮驱动”的办学思路基本达成,初步解决了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发展不平衡问题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学校严格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的相关要求,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特别是按要求开足基础课,规范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另外还完善了相关的保障机制,特别是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规范管理。我校加强了基础课程的教学后,实现了就业和升学的均衡发展,学生的升学愿望大幅提升,升读大专高级工班的学生由以往的10%以内提升到现在的50%左右,开创了学校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与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保持一致。
3.特色课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基础课服务专业课”探索了一条成功的建设道路
针对过去基础课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师的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学校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整合在一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致力于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课程内容为专业服务,为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开发的分享活动、团队拓展培训活动两门特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开设分享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生经过分享交流,获得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洗礼;分享者更是在分享中培养了社交能力、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感。
二是开设团队拓展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团队拓展培训活动,培养了学生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对正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课题研究大大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切实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发展特别是跨学科的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迅速提高。学校大胆打破教师的专业界限,把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结合,组织各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开展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的模块开发、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等,双方在改革中知识交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打造了一支既有教学理念,又有专业能力的基础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基础课教师在项目研究中编辑了《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学本主义教学论文集》,还撰写了一批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的优秀教案。另外还修订了校本教材《应用语文》《数学(文科)》《数学(理科)》,真正实现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是优秀教师不断涌现。项目研究期间,课题组共有四名教师分别荣获广东省名班主任、新会区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新会区名教师和新会区名班主任称号,八位教师被评为新会区学科带头人,一批教师被评为新会区优秀教师等,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