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的问题
1.依赖别人,甘做旁观者
一旦组织小组学习,就会选出组长,组员就会认为小组成绩是好是坏,主要认为都是组长的,学习中遇到困难,都应该由组长去解决,组长还要包揽那些没明确到个人的工作,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2.学习态度不积极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学生前期的学习任务,多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原理的运用,学生对这方面的参与度较高,但到了教学后期,很多实务问题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都表现得畏首畏尾,没有积极性,都希望组长和学习特优的组员能多分担一点。
3.有抵触心理和不合群的表现
市场营销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不愿意参与。有的学生一向独来独往,做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有的是性格孤僻,平时就没有什么朋友,这类学生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还有质疑小组学习必要性的,认为在日后实际中没用。
4.合作意识缺乏
在小组成员着手完成任务时,却出现有些学生怕拖后腿,选择自己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这是目标上出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不能集合小组全体力量,能力差的学生更没有了信心,任务重的学生得不到分担,结果小组溃不成军。
5.缺乏组内的沟通与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课题任务以模块形式分配给每一位组员,是分散的个体,也是完整的一个整体,组内成员需要进行沟通,把掌握的资源实现共享,才能完成理想的效果,反之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也许因为个人能力超强,那也仅限于个人任务完成的好而已,整个任务依然会存在漏洞。
三、小组讨论教学法的运用要点
分组讨论教学法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习小组能否形成一个学习群体,个体讨论真正有争议、有结论,这样才能使群体学习持之以恒,弥补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孤独感、无助感。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容易错、容易忽视的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提出来供学生讨论,而且要能引起学生争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学习小组讨论预定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一)合理分组、分工协作
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一般将学生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根据实际需要分成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班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如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资料员负责搜集学习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意见和观点,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主体,在每个阶段担任一个角色,组员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适时互换,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的位置上得到体验和学习,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有效互动、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
(二)精心挑选题目,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必须围绕题目而展开。教师课前备课应仔细思考题目的设置,题目最好来自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来自教科书是因为小组讨论就是为了解决教科书上的重点与难点,以利于教师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难点内容,来自学生是因为小组讨论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
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教师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好的论题一定要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清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启迪,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得到培养。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对活动的监控,既要保证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思考的独立性,又不使讨论流于形式而浪费时间。既要保证讨论氛围自由热烈,又要避免讨论现场由于放任自流而变成“自由市场”。
(三)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一堂课的时间决定用来讨论的问题数量不能太多,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先易后难,层层递进。过易的问题没有讨论意义,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只有难易适中、层层递进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师生、生生的思维、情感才能产生碰撞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提高。
(四)正确评价,恰当利用竞争机制奖励学生
正确的评价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激励促进作用,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讨论中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