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5.恰当利用竞争机制。“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章志光语)。因此,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中,教师变“教本课堂”为“学本课堂”,教师隐退让学生精彩。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转型成编剧、导演,从“照亮部分学生的蜡烛”变成了“能点燃每一个学生激情的打火机”。课堂中,教师成了在小组间“煽风点火”式助推学习的“大同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研讨更主动、展示更踊跃、思考更独立、合作更深入、智慧生成和问题解决更直接。学生们站起来讨论,走上讲台表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始终应该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小组活动的参与中,要真正做到不失位、不越位,就必须明确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职责,才能保证小组讨论教学的有效性。
1.组织
首先,教师要把讨论的题目明确告诉学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他们可以去提前准备,搜集讨论的材料,也可以当堂告诉学生,让学生临场发挥,这也是组织环节的一部分;其次,教师应确定小组的模式;再次,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需要维护小组讨论的纪律。
2.引导
讨论一旦开始,学生必定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良好现象。为了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应在各小组之间观察,有时也可以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引导小组讨论的方向,确保其不偏离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可能会说出一些荒谬离奇的想法,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而不是横加指责,扼杀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以发展与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得以提高。实践中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
3.交流总结
讨论结束,教师应及时把小组讨论的内容在班上进行交流,并把交流内容归纳整理确定为这个题目的最终结果,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以激发小组以后的讨论热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见解。
4.掌控
教师的掌控一是体现在时间的掌控,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掌控时间是很重要的,既要让学生能充分讨论,又要控制好时间,这也是教师掌控课堂能力的体现。二是体现在热度的掌控,有的讨论学生的热度不够,比较冷清,教师要适度加热,有的讨论学生的热度过分,教师要适度降温,这也是教师基本功和能力的体现。在小组讨论组中,教师要深入到一个学习小组中去,作为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参与其中。课堂上定会遇到生生之间不是合作学习的现象,如组员之间为一个问题各抒己见,意见不能统一;有的格格不入;静静地坐着当旁听者,有的一个人的发言代替整个小组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指导,坚持深入到小组中指导、点拨,架桥铺路,促进合作的有效进行。三是对安排小组讨论次数的掌控。小组讨论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小组讨论学习。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不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教师采用小组讨论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变成形式主义。相反很难的问题,就算通过小组讨论也没有结果,这样白白地做无用功,会丧失学生的自信心,对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产生抵触心理。
总之,小组讨论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成功的小组讨论教学法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学会依据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从而提高各项专业素养和技能。
责任编辑 何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