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科课堂渗透
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励志教育课堂渗透实施意见》和《励志教育渗透课堂评价》。从目标、内容、过程、教师行为等方面提出评价要素,给教师在课堂开展渗透教学提供指引。在学科层面,备课组每学期初制定渗透计划。选择最能结合励志教育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计划表中,设计了在《丑小鸭》的课堂研讨中学习丑小鸭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在《黄河颂》的朗读中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意志;在《邓稼先》的课堂讨论中学习并体会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在《伟大的悲剧》中学习探险家们的坚持不懈精神品质;在《登上地球之巅》阅读与讨论中感受登山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在教师层面,励志渗透教学设计依据学科课堂教学目标所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励志教育目标。例如冯锦洪老师在《实数与数轴》课中讲述“希帕斯”故事,让学生学习数学家刻苦治学、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合理把握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励志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找准励志教育的渗透点,并把握好励志教育渗透的角度和层次,做到励志教育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例如邓敏仪老师在化学课堂小结中,通过回忆1921年侯德榜先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的历史,激发学生树立不怕挫折努力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二、励志教育特色课程的教学策略
励志教育德育课程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系统地培养成功品质,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条件、对象和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式教学活动
在励志教育特色课程中,为达到励志教育的目,教师会设置相关榜样人物或故事教训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例如案例式教学效果直接,使用灵活,操作方便,在励志主题班会课、学科课堂渗透和职业规划等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
在设计案例时应考虑以下原则:一是正面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二是时效性。案例如果是发生不久的影响较大的事件,教育性更强。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三是趣味性。通过喜闻乐见的案例,把枯燥的理论和深奥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四是现实性。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的活动案例要来自现实环境中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五是冲突性。个人的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过程中实现的。选择有冲突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了故事中的矛盾,使它向积极方面转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二)情境式教学活动
励志教育特色课程将情境教学运用到活动项目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感知、体验和升华等方式,以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励志教育在情境式教学中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主动性。积极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主动体验。其二是互动性。项目活动不是简单游戏活动,师生在积极开展情境化交际活动中,要有效互动,随着互动的深入,不断加深体验和感悟。其三是生成性。情境化模式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活动特征。经过“创景———体验———归纳———内化”这一活动程序后,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情感。在励志教育课程实施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例如“校园青春梦,模拟招聘会”上,教师精选了15个职业让学生进行应聘,现场投简历、现场面试。此次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是:社会竞争是激烈的,每个人都需要全力以赴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探究式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发挥出来,其探究结果往往是非常深刻的,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实施中,可以围绕教育目标设置适合的困难,增加活动的难度。例如在“二十公里拉练活动”中,为实现“体验饥饿、体验坚持”主题活动目标,学校只给每位师生3个馒头和一支水。徒步5小时行走20公里,对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加上有限的食物和水,更是“雪上加霜”。经历此次活动后,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坚持就是胜利”涵义,无论是意志还是毅力,都得到考验和磨练。其次,在实施中要强调探究性。在“挑战99的拓展活动”中,如何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呢?教师并没有直接把方法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使他们尝试多次的失败后总结经验,再找到正确的方法。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