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同行都发现过这种现象,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不少学生上课时将资料书视如珍宝,课本则撂在一边,不屑一顾,课后更大举进攻习题书甚至高考题,课后练习则大多数是空白的,一个学期下来,课本竟然像新的一样。
课本真的可以不屑一顾吗?学生为什么不重视课本?
为此我找过部分学生了解,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会在每天的复习中看教科书吗?2.你会经常翻看课本并总结吗?3.你觉得课本对你的学习重要吗?4.在习题资料和教科书中,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结果是让人深思的,大多数回答如下:1.平时不看书,只在考试前才翻一下。2.课本上有的、老师讲的资料书上全都有甚至更齐全,而且从来没有看书总结的习惯。3.课本应该是重要的但不知怎么看,看了也不会做题,没有辅导练习来得实际。4.课后练习太简单没意思,不能提高能力。
甚至有的教师也认为课本和实际的应试是脱节的,他们抛开课本天马行空地讲课,不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课本实验,只会让学生做题自己讲题。包括以前的我也是那样认为:学生需要大量习题的轰炸才能见多识广,提高解题能力。但后来发现:到高三复习时,很多学生表示很多知识点好像都没学过,更不知道来自哪本课本。学生在考试时做过的题目能做得比较好,但遇到题目背景较新或有点难度的题则不知如何下手。这也证明了学生在一本本习题书中鏖战,学得很苦,教师也教得很累,但效率不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重视教材、吃透教材,然后引领学生看透教材、利用教材。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一点点看法。
我认为必须重视教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义务教育教材,都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依据各科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是广大教师备课时的首选用书和解决教学和学习中问题的唯一依据。
2. 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在首次学习(即高一、高二)中熟读书本、理解书本,势必造成高三复习的无序和杂乱,也违背了“以书为本”的教学原则。
3. 通过培养学生书本的阅读,也培养了学生阅读、自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比如:我发现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本不会看书,甚至不能静下心来看书。这对其他各科及以后的自我学习是很不利的。
4. 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泛读、精读、归纳等各种阅读习惯,才能真正做到“理在书中、题在书外” 的升华,不会进入理科教学中题海战术的误区。
5. 通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可以发现,高考题的难度都不是很大,都是课本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灵活应用,很多高考题都源自于课本实验或课本习题的直接改编。而且在每年的高考评卷中也发现,往往越是简单的题目,失分越大,这也是学生长期脱离课本的苦果。
在实践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如下几点:
1. 书本烂熟于胸。
对各章节,我一般做到三层阅读:一层阅读——领会教材用书的编写意图,知道教材内容语言特点和编排体系。二层阅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及大纲对学生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达到的级别。这时我就要查阅教学大纲和各种资料,预见学生可能产生的质疑,并记录在书的边边角角。既有相关知识的拓展,也有各种问题的设计。这时我就会仔细研读教师参考用书,因为那里不仅有教学建议,还有详实又具有针对性的资料,而且大部分是手头资料查找不到的,尤其是化学史实及化学最新成果方面的介绍,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三层阅读——准确研读课本中典型例题和后面的习题,从题中来反思教学的设计和重新构建教学过程,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好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去阅读其他相关习题资料,选用典型而适合学生实际的例题和习题,做到精练精讲,触类旁通。
备课时,三本书是必须放在手边的:课本、教参、辅导练习册。尤其不能忽略教参的作用,因为教参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大多比我们分析得透彻、思考得周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