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生间就会有代沟,情感交流变得很困难,教育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很多语文老师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摈弃枯燥,还学生以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枯燥无趣,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要善于打破这种模式,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实现教学的目标。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情饱满的散文,学生对学习散文一直热情不高,如果再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的话,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的,要想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更难了。为此,上课之前我先请学生欣赏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的MV。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这句歌词把儿子将要远行时,母亲的唠叨,千叮万嘱的复杂的心情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当学生还沉浸在歌曲的动人之处时,我话题一转:“为什么千里的路,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学生很快就说:“那是母爱的体现。”我顺着歌词和学生的思路导入课文:“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比较善于通过言行来表达对孩子的爱,那么父亲对孩子的爱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看看父亲是怎样表现对自己孩子的爱的。”学生很快就想揭晓答案,上课自然就有兴趣多了。
因此,课堂中我们如能够结合教学实际,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课堂模式,通过综合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摈弃独揽,还学生以自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求“以人为本”,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独揽”角色,还学生以自主。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并进一步获得主体精神的发展,这样才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体会鲁提辖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与正义感。有的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来体会;有的学生通过话剧表演来体会;还有的学生则打算写一篇读后感,尽情抒写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得兴致勃勃,学得深入。再如,讲完课文《孔乙己》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摒弃了传统的“独裁者”角色,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设置了“孔乙己值不值得同情”的辩论主题,在教学时分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正方“值得同情”,反方“不值得同情”。不说辩论的结果,单就辩论的过程而言,学生群情高涨,忙着找依据,抢着说道理,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整个辩论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积极思维、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发现”的喜悦: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又获得了理解的成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传统的面面俱到的“独揽”角色中转换过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摈弃单一,还学生以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