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评价的诊断性功能。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是作业的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外作业这一作用,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的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整体性,对学生因为何种方法成功或者失败作出评价。对学生成功点的评价有助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达成。在失败点的评价上要点拨到位,这样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及自身思维的不足。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教学内容、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反馈出来的问题。
评语要注重内涵。类似于“你真棒”“优”的肯定或者“太潦草了!重做!”的否定都是评价语言单一化的表现,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肯定时,应真诚指出其优点。在指出不足之处时,可用指导性的语言指出学生表现中的可提高之处。这样更能让学生享受作业成功的快乐,也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问题的习惯,更能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人文评价语言符号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
2. 学生自评
学生参与作业评价,打破了作业反馈评价只是限于“教师——学生”间的单向渠道,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学会方法,可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让学生通过自我批评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为了让学生自己更好地评价自己,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应给出明确的指引,如知识是否掌握、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创新点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有优点的就说优点,有缺点的就说缺点,并在课堂上的作业反馈中或其他相关学习活动中尽量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评尚不能做到客观,也无法自我调控,但引导学生通过检查自己的作业情况,可逐步形成自知、自省、自控的能力。
3. 小组互评
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后,可让学生与小组内成员交换作业,互相批改。这也是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小组评价要立足于评价学生作业的态度、方式、情感,要注意体现评价的导向性,要善于捕捉并且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要通过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激励学生作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小组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评价的主体积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自己的作业态度、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最佳学习效果。当然,小组评价也不是随意而就,在评价之前,要能给出一些评分标准,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小组合作互助中反思自己的不足。
4. 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是为了让家长更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可培养家长对子女作业的关心与兴趣,以及家长对子女作业的责任感,使家长也成为学校教育另一种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像低年级学生家长可参与对孩子识字量、背书量、课外阅读量、个性化综合实践活动等项目的记录。家长可给能背课文的孩子奖励一个红苹果;要求会认的字能认的奖励一朵小红花;要求会写的字能写的奖励一颗星星。家长这样参与作业评价,对检察孩子的学习情况十分有效,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亲子活动。通过这些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在家作业情况的相关信息。
三、课外作业评价内容多样化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内容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差异性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具体课外作业的评价方面,要改变以往通过学生作业结果来评定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的局面,注重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考查。如,学生经常会出现求快而字迹马虎潦草的现象,此时,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中这样写:“俗话说字如其人,你人长得很精神,希望你养成好的书写习惯,让你的字也能像你的形象一样人见人爱。”该生看到老师的评语后确实很受震动,下定决心改掉马虎的坏习惯。从此,该生的作业越来越工整、美观。因为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位教师以充满着感情色彩的评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