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是经过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有恒定的文学价值。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高中在必修课程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引导是影响其阅读的主要因素。可见,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有关调查,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中学生名著阅读效益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初步的实验研究,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方能让学生以学为乐,欲罢不能,阅读文学名著也应如此。
(一)循序渐进,降低心理压力
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的欠缺,导致部分中学生对文学名著“敬而远之”。为消除学生对名著的畏难情绪,我实施以下策略。
一是阅读量从少到多。在计划实施初期,选择一些篇幅较短的名著,或者名著的学生读本,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制定简易的读书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天读10至20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学期以两至三部名著为宜,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阅读。
二是作品内容由浅入深。遵循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低年级的学生推荐内容较易理解的作品。同时,跟学生说清楚,新课标推荐阅读的各年级篇目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读起来并不难。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三是从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入手。要求学生阅读名著之前,先对作者的有关情况作大致的了解,包括作者的生平、家庭背景、政治理想、生存状况等,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阅读和理解。如读《童年》,要了解高尔基的生平遭遇;读《骆驼祥子》,要知道老舍生活的时代背景;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了解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饱受磨难的一生。
四是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保障学生名著阅读的时间,我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每周至少安排两节名著阅读课。
(二)阐明价值,端正阅读动机
很多学生认为,阅读文学名著对提高成绩没多大用处。这种阅读动机,直接导致了他们阅读兴趣的无根状态。因此,教师要阐明阅读名著的价值,端正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
一是提高阅读能力。学生要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劝勉读者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二是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强调了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中外优秀作家是学生学习和提高写作技巧的典范,他们驾驭文字的方式、布局谋篇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等,为后人树立了写作的榜样。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长期熏陶,势必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三是陶冶道德情操。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生理变化大,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在发展形成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有益读物来调适他们的心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读《培根随笔》,可以了解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读《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可以感受真善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三)精心设计,利用课堂激趣
课堂是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主阵地之一,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名著阅读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一是设置悬念激趣。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