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影视作品激趣。如被拍成电视剧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更快了解名著的信息。我们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并通过阅读,体会原著的魅力。
三是图片展示激趣。如出示《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插图,请问这个人物是谁?绰号是什么?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趁热打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整部名著。
四是成语俗语激趣。有些成语俗语,学生可以张口能来,但并不知道这些话出自哪里,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曾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形容当时的国际形势,一时名动天下。但真正知道这句话出自林黛玉之口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还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等耳熟能详的话,其实都是出自《红楼梦》,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有了方法,就象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功的阅读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名著承载的思想、情感、智慧会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各种阅读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努力将学生阅读名著的随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计划的积累性阅读和品味赏析性阅读的层面。笔者认为,学生应掌握快速阅读法、圈点评注法、对比阅读法、精读式阅读法和创造性阅读法。如精读式阅读法,可使学生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苏轼才智过人,却三次抄写《汉书》。如果读名著,读过一遍,了解一下大致内容便算了事,收效自然不大。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坚持做读书笔记,这样既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常用的读书笔记,有批注、摘抄、札记、制作卡片等,这些都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
三、上好名著导读课,让学生“深入读”
上名著导读课,目的是通过选取并深入阅读有代表性的精彩文段,使学生学会全面、深入鉴赏名著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下面以《水浒传》导读课的片段为例,说明一下如何通过精彩章节的赏析,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1. 快速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概情节。
2. 结构梳理,感知侠义之举:鲁达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法?打的结果如何?(设计意图:以情节的发展来梳理全篇,帮助学生理清结构,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
3. 品评人物,感受侠义之举: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中,你认为鲁达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找出相应的文字加以剖析。(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交流归纳,多元解读人物性格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并适时予以点评。)
4. 精读三拳,细品侠义之举:(1)观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的视频片段,然后阅读相关文段。(2)“三拳”分别打在什么部位?“三拳”各自从什么角度写的?每一拳下去,郑屠各有什么反应?鲁达又是如何对待的?(3)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写三拳?(设计意图: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关键段落进行阅读探究,让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性格的方法。)
5. 各抒己见,辨析侠义之举:鲁达为什么不去官府状告郑屠而去亲手惩治他?联系我们现实生活,小组合作讨论,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侠义行为呢?(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让他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并理解主题、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看待文中的侠义之举。)
6. 本节小结: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多媒体展示要点:(1)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的原因。(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