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理据性。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些理据,为词语教学所用。那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以汉字为例,可以通过分析字形,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讲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时,有位教师就采用了这种分析字形的方法。
师:为什么课文里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可以替换吗?
(学生讨论,都认为不行,但说不出理由。)
师:你们看,“缤纷”两个字是什么旁?
生:绞丝旁。
师:绞丝旁与什么有关?
生:与丝线有关。
师:所以,“缤纷”肯定与什么有关?
生:与丝线有关。
师:(画图示意,让学生理解)“缤纷”在古代是特指旗帜上的飘带,风一吹旗帜上的飘带就会随之游动飘舞,所以古代称之为“旗游”。因此,“缤纷”这个词语就具有一种“动态美”。“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还具有一种动态美,而“五颜六色”主要是描写静态的色彩美。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秋天的雨的哪些动态美?
生:秋天的雨,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生:秋天的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秋天的雨,给田野带来了丰收的歌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充分挖掘了“缤纷”二字的字形与字义间存在的理据为词语教学所用,使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有了更深入和更广阔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对古代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这位老师还将这种理据巧妙地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比较鉴赏,领悟精妙——让词语“美”起来
小学词语教学,应该看到课文中的词语融入了作者的个体体验和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只看到词语字面义,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细细品味词语中包含的更丰富的内容,去激活词语后的认知因素。想要感受文中词语的神韵,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那些融入了作者独特认知的、言简意深的关键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锤敲打,通过增删词语、换词语,与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使词语中饱含的思想、情感、神韵等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在比较中增强认知的差别感觉性,加深对词语体验和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久而久之,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比较分析能力以及词语的感受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一文,有一句话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用得富有神韵,凸显出了白荷花卓尔不群的灵动姿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将“冒”替换成“长”,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再如三下《女娲补天》中“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一句中“塌下”能不能换成“落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选入教材的课文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文中那些用得精准而富于神韵的词语,联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让词语生动丰富起来。
四、创设情境,主动建构——让词语“活”起来
认知语言学特别强调语境,而认知语义学也认为语义是来自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化”,而概念的形成跟语境的作用密切相关,这为在词语教学中注重语境的作用提供了依据。情境创设法可以使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内化词语。词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词语,联系学生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其中“日夜兼程”这个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烈日炎炎下,孔子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大雨滂沱时,孔子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狂风猛烈时,孔子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巧妙地创造了“烈日炎炎下”、“大雨滂沱时”、“狂风猛烈时”等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体验环境和氛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仿佛走入了孔子真实生活中,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不断思考,想象感悟,饶有兴趣地言说着,通过情境的创设,“日夜兼程”一词不仅变得具体形象,而且对孔子经历的艰辛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