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作为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健康的人格。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大多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以及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其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一、中职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最终在职场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人的职业素养。对中职生而言,在职业素养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必备的“一技之长”外,最重要的是以下内容:
1. 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守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2. 交流合作的能力,集体荣誉感及团体精神;
3. 务实精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
4. 自信心,勇于承担风险,承受挫折,并具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5. 保持进取心,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此外,影响一个人职业素养的因素还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知识因素、社会智力因素、工作经历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气质性格等)。作为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加工厂”和“源头”,中职学校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二、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使中职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针对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1. 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产生职业意识,明白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职校人”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其范畴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作为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和教师应结合上述几点,及早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思想教育,务必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要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中职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放下职业学校低人一等的“包袱”, 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
中职学校和教师还应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学习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专业知识是其提高自身技能的工具,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其谋生的手段,是适应社会的必要基础,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明确的职业动机,以便及时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
中职学校最好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工人是怎么进行工作的,自己有哪些差距,自己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请企业经理作报告,让学生了解市场以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顾客的事迹;或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用亲身的经历讲述了职业素养的重要,同时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的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 将学校和企业要求相结合来制定在校各项制度,在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养成训练,形成职业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习惯是个人素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真实写照。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5]中是这样告诫我们的:“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细节的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呈滑坡趋势,学生身上存在不少与职业素质相悖的行为习惯,而且根深蒂固。中职学校和教师必须学习科学的管理思想,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管理促进教育,通过教育促进管理。
学校应结合工作中岗位的实际需要,将在校各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