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的对接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的“准职业人”。
3. 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强化和巩固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
在学生顶岗实习时,为保证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变,学校应出台制度,强化培训,落实机制,巩固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让学生高效就业,高薪就业。
首先是开展实习前培训,让学生明确企业用人之道。学校每年对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为期若干天的实习前培训,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劳动法规,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遵守实习纪律,不好高骛远,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以百倍的信心,良好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用人单位挑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培训内容应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劳动法规解读,就业指导,实习纪律,安全教育,应聘礼仪等,最后可以通过考核来保证培训效果。
其次是通过校企合作,确保职业素养养成的实效性。校企间签订合作协议,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本着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校企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班主任为学生实习管理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实习期间,做好有关安全,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实习单位负责业务技能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推行《顶岗实习情况月报表》制度,明确规定实习部门要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走访,不定期到企业回访了解学生实习生活情况,并向学校汇报;建立《学生实习月度考核制度》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实习安全”等进行考核,并作为优秀毕业生推荐的依据。
另外,针对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交流能力不足、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易受家庭和社会影响等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和教师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 通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堂学习有三种情景,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合作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最佳情景。教师应引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让其把握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在具体的协作过程中,尽量做到人人互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
2.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主题班会、知识讲座、学校期刊、学校广播等多种形式,对诸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在当前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怎样看待就业难”等学生感兴趣或困扰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传授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将来可能遇到的挫折。
三、结语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则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发展,最终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隐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4]闵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年06期.
[5]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