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必要用一种有别于现状的理念来设计毕业班的语文作业。我给这个一体化的作业本取名为《我爱学语文》。受到《论语·学而篇》的启发,我的设计打破了作业是将预习、复习和课堂学习截然分开的传统,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阅读反馈等整合在一起,并且崇尚反思性学习的观念。其理念是让学生构建起语文知识体系,体现课堂内外的一体化,预习、学习、复习的一体化,以及学习与反思的一体化。如此,整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与评价的过程得以完整呈现,每一个学习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学得轻松的同时,得到最大化的语文学习效益。通过对作业资源合理地重组、优化,删繁就简,同时保留最核心的精华,一体化作业将学习变成一件有延续性并且具有探究价值的事情。
同时,通过在课前、课堂上、课后的分时反馈,我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及时调整,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一体化作业的设计思路
一体化作业的设计与传统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整合”的设计以及对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轻负担、高质量。
(一)整体设计思路
一体化作业的设计,从整体看其结构大致分成四大板块:一是学习过程性评价,二是对整册书的整体感知和学习,三是单元学习及整理反思。
从每个单元的布局来看,其结构分为:单元主题的认识、文本的学习、单元知识的整理、单元学习的小结。
细化到从每一篇课文来看,其结构分为3+1个板块:课前预习、堂上练习、课后巩固,略读课文带有课外阅读。各板块题目贵精不贵多,一般是1-3题左右。
每一次作业的时间相对分散,既有学前的预习,也有课堂上的练习,还有课后的复习,以及学后的反思。每次只需要几分钟,一个学期合起来就呈现出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四大板块及其作用
1.学习评价———注重过程
《我爱学语文》的封面设计为语文学习情况记录表,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及改错登记。通过每天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横向记录学习过程,方便学生、老师和家长实时掌握学习动态。
2.全书整理———初步感知
扉页是对整册书的整体感知,五个项目分别是:单元主题、单元习作归纳、我的新发现、我最感兴趣的文章、我感到最困难的习作。这一次的整体感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为每当课本一发下来,学生就非常感兴趣地进入了阅读,但此时的阅读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的。为了让学生对新课本的“第一印象”更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里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单元主题”、“我的新发现”、“我喜欢的课文”和“我感到最困难的习作”这几个栏目的梳理,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对整册书的第一印象,也让我更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更好地把握班级的学情起点,以便在教学前找到方法予以解决。
3.单元学习及整理反思———自主建构
单元主题、学习方法及重点。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开始之前,让学生先阅读“单元导读”,了解这个单元的主题思想,并归纳其中的学习方法及重点,使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和将要运用的阅读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单元知识村。通过“知识村”的方法,绘画出单元知识图,对本单元中重难点进行自我归纳。学生可从多角度去归纳,例如拼音、字词句、课文要点、文学常识、阅读方法、写作知识、习作要点、学习感悟等方面去进行自己的整理。这样做有别于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归纳整理,学生兴趣浓厚。而且通过多次实践,每个学生都完成得非常有特色,构建起自己的语文学习知识体系。
单元学习反思。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两个单元作一次自己的单元学习反思。反思的角度可以多样化,不设任何限制。有的学生从学习的新发现与收获方面来写,有的则侧重于学习方法的归纳,有的则写出了感受深刻的课文自己是怎样去学习的,有的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都能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单元学习的印象,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旁边稍加点评,对学生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或鼓励或提建议,使学生从中受益。
4.预习练习复习一体化———全面提升
预习通常设计为三个小题。第一题是口头作业,朗读课文;第二题是对生字词的预习;第三题则是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根据主题或收集并筛选资料、通过比较激发阅读期待、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感受文本体裁特色等。
堂上练习的设计,其中一个要点是落实课后习题,如:体会词语表达效果、初步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运用新学的词语或写法写话等。课后的巩固题目一般只有一道题,也是可以选择的,其作用是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或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增强学习的挑战性,发挥创造性。有时则设计为课外阅读的分享。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