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现代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小学生,可见加强小学生网络教育刻不容缓。
一、正确认识网络的特点1.开放性和匿名性
在网络的海洋里,每一个小学生可以尽情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而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独特见解,而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不怕后果,不会担心受到惩戒。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人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
2.多元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地撞击在一起,影响到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部分不良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有可能引起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社会责任感的下降,使小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
网络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网络建设,努力使网络成为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窗口。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网络给小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积极对待网络的两面性
1.网络带给学生的积极因素
网络的爆炸性发展,使小学生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书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获得各类最新的学习资料,跟上随时随地都大量涌现地迅速变化的新知识。小学生通过网络,经常访问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网站,自主选择并进行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拓宽小学生的求知途径。在网络世界里,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聊天或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质和潜能。小学生还可以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等,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2.网络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挑战。网络,给小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他们可以开眼界,长知识、交朋友,但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现在有许多学生沉溺于街头的各种网吧,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游戏和交友。据一项专业机构调查:在网吧上网者中有30%在聊天,60%的人在浏览黄色网站、打游戏,极少数的人在利用网络做正当的事。而这些上网者几乎都是青少年学生。“恋网”使学生沉溺于虚幻世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构成了危害和威胁。另外,网上新鲜事物多,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了“网络上瘾症”。长期以往,学生不仅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技能,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趋于冷漠,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还导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规律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挑战。互联网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其冲突十分激烈。目前,我国在网上要获得信息的高效服务必须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库。这样,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意识形式就得以大量输入。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西方文化中反动、不健康的东西就十分容易破坏学生固有的价值观,从而毒害青少年,使其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也使德育工作者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如对观《白毛女》有感的调查中,当今学生的观点让人大跌眼镜:“杨白劳不知羞,借钱不还,还要人上门讨债”;“喜儿真傻,富豪不嫁,死守着穷老爹”;“姓黄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强烈冲击,也让我们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亦是形势所逼。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这块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它成为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它为教育服务。
三、网络德育的开展
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也极容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应经常向学生宣传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其尽量避免上瘾;并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树立正确的“网络论理”,让学生明确上网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