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文教学总目标,结合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再次制定了每次习作的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这样,A、B、C三组分别确定了基本符合本组学生水平的习作目标,每组学生都有了自己奋斗的习作目标。具体如下:
A组:初步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有条理地记叙参观活动,初步学会写简单的状物和写人的文章,语句基本通顺。初步学会写通知。基本学会使用书名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B组: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参观活动和简单的状物,能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会写通知。会使用书名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错误的句子。
C组: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观察细致,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条理清楚地记叙参观活动,写状物的文章,语句具体生动。能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选材合理,中心突出。会写通知。会使用书名号及其他标点符号。掌握常用的几种删改换补的修改符号,能修改错误的句子。
这样分层制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使之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使其能够“跳一跳,摘桃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教学目标制定后,在整个习作指导过程中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是他们要摘的桃子,如果连摘哪个桃子都不清楚,那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三、因材施教,指导分层
第一,课前阅读积累,制作读书卡。
为了更扎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能写一篇文章,拟定以小报《写作加油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前的分层指导。具体操作如下:每一单元写作教学前(最好是提前一周),把小报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小报,按照小报上的要求进行阅读文章,制作《读书摘抄卡》,背诵《读书摘抄卡》。组织交流活动。如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二,强调作文要求,逐一落实到位。
平时,在学生动笔之前,我们常常会把作文的要求一条一条地提出来,似乎很有“规矩”。这样做,往往会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框子里,带着“假面具”去说话、写话。因此,在学生动笔之前,我也尝试提出写的要求,但是每次都只提一条。如:第七单元的《写一个敬佩的人》,第一次写外貌,只要求“真实”,让学生实话实说,不要有什么顾虑;第二次只要求“写事例”,让学生一段话围绕一个事例来写,了解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其他要求。如此,学生就能专注地将这一个要求真正落实到他的笔尖上。让学生一如学走路,要一步一步地学,一步一步地说,一字一句的落实到位。今天的“少”正是为了将来的“多”。
第三,着重“改”上,激发写作动力。
在作文评改上,根据学生作文的差异,有所区别,侧重对待。我的做法,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这学期,我也做了新的尝试:特别关注A组,我坚持采取面批、个别指导;B组,请C组学生协助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C组,组内互批,互改和自改相结合。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同时,我十分重视作文评语,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我利用课前小喇叭的时间让他们把修改好的作文在课堂上诵读,以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四、活动搭台,作文“唱戏”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个途径搭建展示学生作文的舞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在班级中,怎样开展习作成果展示呢?教师要动脑筋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秀出作文的风采。
1.开展各类作文竞赛。如口头作文竞赛、征文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再分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因为是分组竞赛,学生会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获奖的希望很大,这就为他认真参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开展作文朗诵会。由学生挑选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分小组比赛,各推荐出优秀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使他们的作文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示。而且,学生在准备自己的展示作文时,也是反复吟咏,反复动脑筋继续加以修改。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有好处。
3.开辟佳作园地。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开辟出一块佳作园地,把平时发现的优秀作文、优秀片段及时进行展示,以供大家学习,这样做快捷高效,这对学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