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什么?学者张寿康曾说:“写作是一种需要。”而《语文教学大纲》则说:“小学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更加倾向于把前面两者的观点结合起来。人是有交流的需要的。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电话交流,还是社交软件交流,多是一对一的交流,写作与之不同,在写作中,学生作为一个述说者,受众是未知的。它的交流内容则是学生日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者事情。
在学生中间常听到这样的话:“每逢写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内容。”之所以出现这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现象,我想主要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腹中空空如也。一线教师们各出奇招,有带领学生从海量阅读入手的,也有从传统诗文的“素读”做起的,更有不断翻新日记写作形式寻求突破的。一个个成功的个案曾让普通小学教师们趋之若鹜,然而真正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只因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繁琐,真正能得到支持、沉下心来一贯到底的只能是少数。于是不少教师抱着满怀激情照猫画虎的结果,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不堪重负,无疾而终。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每周一为“阅读日”(当天只有一个课外阅读作业);周二至周五除了有个人日记,还有小组循环日记(各个小组的日记本每周交换一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每一本循环日记本上的作品),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开展日记展示交流活动;利用剪报作业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读报的好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写作兴趣也变得浓厚,但工作量也比其他同年级的教师增加数倍。
因此,本课题组提出“纸上微博”的教学方式。这一灵感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的《纸上微博,开启儿童“微习作”之旅》一文,一方面借助微博这一流行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利用微博内容短小精悍,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影响力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等特点,把阅读、积累、写作有机结合,大大减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爱阅读,喜写作,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永远爱语文,对阅读和写作保持深厚的兴趣。
“纸上微博”形式包括:准备一本大软皮抄,起网名,设计空间(纸上微博的平台)。每天早上把微博放入“微博乐园”,课余时间随时到“乐园”刷微博,从不同的角度,如读博文的感想、对博主文笔等各个角度写简单的点评。每周评出“最热门微博”“风云博主”“最佳点评”。
“纸上微博”内容包括:
原创:2+1。以身边的人、事、景、感触等为内容,每周写2篇140字左右的“短微博”和1篇“长微博”(300字以上)。
摘抄:摘抄阅读书籍时收集到的喜爱的句、段,更可发表感想。每周最少2篇。
转载:看到喜欢的微博可直接转载,也可剪贴报纸上的新闻,进行点评。
通过“纸上微博”,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写作形式,创建了多方位开放式的写作平台。“纸上微博”倡导一种多方位开放式写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限时间、不限内容,随时想写就写,写真话,写实话,让学生乐写,爱说。
通过“纸上微博”,改变了单一的阅读积累形式,实现了多途径阅读积累。平日,老师们常通过要求填“课外阅读记录”作业,安排学生按质按量阅读,做积累。这时,学生被动地读,被动地记。而“纸上微博”强调主动求知性。在“织围脖”的过程中,学生自觉阅读,看整本书,阅读杂志,浏览报纸,想写才写。在遇到心爱的文章、有感触的文字时,他们既可以把喜欢的句段抄下来,也可以在摘抄的基础上加点评。这样,他们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主动积累更多的语言和素材,为表达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纸上微博”,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营造了多角度自由式评价的氛围。“纸上微博”一改传统的学生写、老师评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所有学生可随时到“微博乐园”刷微博。对别人的博文有感想才写点评,可以从各个角度写点评,如:对博文所描述的事写感想,对博文的内容进行补充,对博主的文笔进行点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