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要做到言之有物,教师平时要注意引导积累,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除了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积累语言词汇外,电视、广告、网络、书籍、家人朋友,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对象,我们应鼓励他们多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日常生活中不仅有精彩的正常交际用语,还有行业术语,更有书中学不到的鲜活的具有时代感的语言,如相声演员的语言,主持人的语言等都是积累的对象。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把想表达的意思想清楚,再充分运用平时积累的储备,通过恰当的语气,合适的情感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理,令人心悦诚服。
言之有序。言之有序就是说话有条理。要做到言之有序,必须教给学生方法,使教师指导性的说与学生的自由发言同步进行。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即使要讲好一件简单的事也不容易,要教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连贯的几句话或一段话。到了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有条理地把事情或事物说清楚。如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是介绍景物的话题,要让他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有条不紊地描述。介绍人物时,要从人物的外貌入手,通过人物的性格、品行等反映人物的特点。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 自然会口若悬河,说话头头是道。
四、多读多练,训练思维,使学生善说
会说是基础,善说是提高,是口语交际的精髓,也是口语交际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和最终目的。
1. 多读,是善说的基础和前提
多读书,学生就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因此,我在班里建立了“班级图书角”,集书几百册,专人负责,每天下午第三节后开放。我注重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阅读材料包括传统文学、当代文学作品以及报刊、教科书和网上读物。其次,为了引导学生读好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书目。此外,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或到书店购买,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同时,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比一比谁读书多,看一看谁收获大,以此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郭沫若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对学生来说阅读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积累丰富,自然就能拓宽视野并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2. 倾听,是善说的保证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的理解却存在着偏颇,他们以为口语交际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目的就是使学生敢说、会说、善说。他们大多忽视了“口语交际”中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能力——倾听能力的培养。桑德拉·黑贝尔著的《有效沟通》一书指出:“在人们指责的所有沟通错误中,不去倾听可能排在第一位。”
教师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做起,诚心诚意做一个听众。倾听是关怀的一种形式,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也是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师倾听时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其次,要把握好“听”的环节。“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的过程,无论是作为主体表达,还是作为客体应对,都需要根据话题进程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重组,从而准确、恰当地与人进行交流。而“倾听”是追寻话题进程变化的基本手段,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架起“理解、应对、和谐”的桥梁,才能真正提高交际中“说”的质量。“学会倾听”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它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做到能够听懂别人简短的说话。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或同学讲话后,可以提问他们,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你的同桌说了什么?让学生就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出一些要点,加进自己的思考,尝试对对方的话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课堂上,我常会问学生哪儿说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表扬等,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你来我往的交际中,听者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说者备受鼓舞,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之间进行“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听出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说的话,还有哪些不妥?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怎么安排?再让学生进行直面的建议与修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养成规范的听说习惯。
在课堂上,我特别强调学生用心倾听双方陈述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快速记录对方发言的漏洞,以便作出有力的申辩和反驳。让学生明白“倾听”才能有效地反击,克敌制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