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唤醒、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
一、“激读策略”—— 巧创教学情境,唤醒阅读期待
“多美的文章啊,可学生怎么就不喜欢阅读呢?”教师无奈的感叹从某个视角折射出阅读教学不受学生欢迎的现状。学生不喜欢课堂阅读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唤醒,或者是没有被充分地唤醒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呢?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起情感链接的桥梁,是有效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路径之一。为了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的阅读激情,课堂上教师要摸准学生的阅读心态,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努力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激情,一上课,我便动情的说:“在父母的呵护下,你幸福地成长着!在成长中,你关注过父亲吗?你是否留意过父亲的笑脸,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哭泣声?时光匆匆,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有一天,父亲会离你而去,永远的走了。到那时,当父亲的背影,父亲的笑脸,父亲流泪的样貌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你一定会伤感无比!因为你爱你的父亲,更因为父亲活着时,他是多么的爱你!当父子失和的朱自清读着年老父亲的来信时,他情不自已,潸然泪下。泪光中,父亲的背影清晰的浮现。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会那么重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学生的心一下子被老师动情的话语牢牢的抓住了,他们很快便沉浸在文本的阅读中。正是教师煽情的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激情。
除了创设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想象情境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专心阅读,快乐阅读!
二、“放读策略”—— 鼓励个性阅读,激活阅读期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愉悦的自主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是纵观当前的阅读课堂,还有不少的老师喜欢用一个个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忙着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探寻答案。课堂上学生学得被动,学得疲惫!学生被老师牵得久了,思维的惰性就会产生,对课堂阅读的厌倦感也会慢慢地滋生!学生厌了,累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会有效吗?变“牵读”为“放读”——实施个性化阅读是追求富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课堂上,教师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放手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自主地阅读;课堂上,教师设法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引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读透文本,读出问题,读出思想。如笔者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文时,在适当介绍范进的科举应考经历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主动探究。学生在专注的阅读中读得仔细,悟得精彩!有的学生读出了范进的功利心;有的学生读出了范进的进取心;有的学生读出了范进的虚伪和丑陋。尽管学生的阅读体验还略显稚嫩,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无疑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由此可知,敢于放手让学生率性阅读,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让构建一个富有魅力的阅读课堂成为可能。
三、“助读策略”——机智调控点拨,催生阅读期待
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感受、理解、品赏文本。可是由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或阅读能力可能不足以理解、感受文本,学生对文本难免有理解不了、感受不了、欣赏不着的地方。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想知道但又一时无法释疑” 的情形时,教师要机智调控课堂,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