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在“读文本,提问题”的教学环节里,有学生在默默阅读文本后质疑:“老师,我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句话不太理解,为什么朱自清父子会难以相见呢?”面对学生阅读中生成的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启发学生:“父子不能相见,是因为地域的距离,还是心灵的距离?大家可以结合朱自清父子纷争的背景材料(视频出示)来思考。”经此一点,学生的阅读激情又被激活了,他们在阅读了“父子纷争”的背景材料后豁然开朗:“‘父子冷战’是造成朱自清父子难以相见的主要原因。”当《背影》的教学推进到“体悟父子情”的环节时,又有学生质疑:“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直都没有改变吗?”我鼓励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最后一段后围绕这一问题发表看法。有一个学生说:“父亲对儿子的爱因抱怨儿子而中断过。‘背景材料’中的‘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他只能怅然离开。’的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学生振振有词,但他们对《背影》中的父爱认识显然不够深入,于是我又启发学生:“儿子离家出走,父亲心中有不满,有怨恨。此时的父亲对儿子仅有恨而没有爱了吗?”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本后明白了:护送中有爱,抱怨中也有爱,宽容中有爱,惦记中有爱,父亲对儿子的爱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而是与日俱增。正是教师的智慧点拨在学生心中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阅读期待,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学生才会孜孜不倦地阅读,兴致勃勃地探究。
四、“移读策略”——巧妙迁移阅读,拓宽期待视野
文学家冰心说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一些课外书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巧妙迁移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期待视野的一个好途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建立课内外阅读的联系。
1. 课前迁移到课内
学生在预读文本时可能会遇到阅读障碍。为此,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课前去查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背景资料,并鼓励学生借助“百科知识”、“背景资料”对文本深度解读,读懂文本。如教学《范进中举》前,让学生去查阅“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查阅《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进学”前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中不但拓宽了阅读期待视野,掌握了解读文本所需的知识,而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2. 课内迁移到课外
课堂阅读往往能唤起学生对某个人的作品或某个题材的作品的阅读期待。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爱屋及乌”的阅读心理指导学生采用“以作者为线索去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以课内文本的主题为线索去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的方法来进行课内向课外的迁移阅读。如教学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教师可推荐鲁迅的《祝福》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
3. 单一文本的“点”迁移到多个文本的“面”
利用学生阅读心理(好奇心、崇拜心等)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如课内文本中牵涉到的名人名言或一些科技知识(可看作单一文本的“点”)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名人传记或科技书刊(可看作多个文本的“面”)来阅读,让学生在充满期待的阅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悟多彩的人生。如笔者执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说明文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图片后,以“海洋众多的生物怎样才能成为人类的粮食?神秘的海洋还有哪些丰富的宝藏?”为话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百科全书,引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海洋的科技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课堂上,教师智慧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学生的阅读激情,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引领学生在充满期待的阅读中感受书香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最终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唯有如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