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但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也符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然而,由于环境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等因素,教师往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对于许多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即听不懂别人的,也表达不清楚自己的。这样的英语对于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来说就等于教学的失败。
2013年10月,北京发布中高考改革方案。根据方案,从2016年起,北京市高考英语卷总分值由150分减为100分。针对中考,北京市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听力占据50分。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说:“学习英语十几年还张不开嘴的现象长期存在,改革后将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强调表达和交流。” 2013年12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高考的改革方案。“英语其实就是一门工具,现在的高考改革是一个指挥棒,把对待英语的态度拉回正常。”针对教育部公布的改革方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知名教育专家查有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哑巴英语”向“交际能力”培养转型是我们喊了好几年的口号,但由于高考的模式没有多大的变化,在一线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改革是通过考试“指挥棒”来推动的。新高考改革法案,向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思想”到“行动”都从根本的进行改革,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新的考试模式。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人类的语言》中告诉我们:“人,只有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了前程万里的发展。”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指导训练学生说话,为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责无旁贷。
二、实践与探索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英语要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参加市级课题《新课改过程中英语教学出现的新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中,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学生的说话训练,根据中学英语教材的编排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课前5分钟的说话内容,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英语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升。
1. 第一阶段(七年级上)训练学生对话交际能力
七年级上册课本内容主要是以对话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就是让学生操练对话。在实践中,每节课课前三分钟笔者都由学生自己进行模仿课本对话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开口,哪怕是照本宣读。然后,用一分钟的时间抽查。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为提高效率,有时笔者也参与,请一位学生与自己对话。在此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肯定表扬,对不足之处循循诱导。
随着学生开口说英语自觉性的提高,笔者也随之提高他们说的难度。要求学生对话时,反应要敏捷,思维要灵活,并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避免了部分学生只会问不会答或只会答不会问的情况。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尝试,学生基本上能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情景进行对话。
2. 第二阶段(七年级下)训练学生的背诵能力
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了短文。这时候笔者的课前5分钟就从简单的对话练习过度到背诵。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脑中的知识储备是我们表达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大脑中储备了相应的知识,我们才能清楚地表达,这就体现了记忆的重要性。可见,背诵是英语记忆的最佳途径,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背诵,学生可以很贴切地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掌握词在结构搭配方面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实践中,笔者要求每一课的短文都能理解背诵,并能进行一对一(学生对学生,学生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