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朱智贤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感悟体验,触发语感
生活是阅读写作的源泉。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表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我在讲授《守株待兔》一课时,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学生体验,培养其语感。
师: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了窜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生1:后面有猎人追赶。
生2:有野兽追击。
生3:他想到森林外面去玩一玩。
生4:他和别的野兔比赛跑步。
……
学生的想象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故事发生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寓言所描述的故事中。
二、加强实践,能动参与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这个方面的任务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完成。
如:我在讲古诗《咏柳》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三、语感生成,涵泳品味
人的语感生成大体上经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课堂语感教学策略是“诵”中感受语言的情感。
古人读书,有“涵泳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这是因为:诵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所证实。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语感积淀为主,以诵读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同时,诵读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语感培养中优越地位。诵读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诵读,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感悟。第二,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参与诵读,使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情味、读出神韵、读出个性。第三,要讲究诵读的层次和步骤。基本层次是读音正确、句读清楚;进一步的层次是抑扬顿挫、起伏有致;较高层次是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即“美读”。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问学生:“我怎么觉得这漓江水不够静、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