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恰当比较,训练语感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话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在描写阮恒献血时,曾三次写出阮恒的“哭”,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啜泣”、呜咽”、“抽泣”。学生通过比较这三个词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知道了阮恒的哭声是越来越小。由此引发讨论:阮恒的血越抽越多,自以为马上要死了,内心痛苦不断加剧,应该放声大哭,可为什么他的哭声是越来越小呢?引导学生感悟阮恒竭力制止哭泣和强忍内心痛苦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救助她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从这三个近义词的比较中,揣摩到了作者用词的规范。
五、展开想象,感知语言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与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好的诗文总有一些精妙的字眼,这是作者炼字功夫所在。
例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
师: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生:我仿佛看到碧绿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生:我仿佛听到林中小鸟在快乐地唱歌。
师:从河水清澈见底,你们又想象到——
生:我似乎听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声。
生:我感觉小鱼在水里快乐地嬉戏。
师: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山也是郁郁葱葱的?水也是清澈见底的?
生:我家后山的那片树木也是郁郁葱葱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清水江是清澈见底的。
师:珍惜我们身边的这些美景吧。小村庄的昔日是那么美,我们再读读,感受一下。
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习得语感是一个内化、积淀的过程。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精美篇章外,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重视课内积累。教材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课内积累要重视背诵,还要有意识积累每篇文章的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可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
诵读经典诗文。我结合省级“十一五”课题《传承经典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开展研讨活动,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大量课外阅读。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阅读,会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七、读写结合,运用语感
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有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如: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船》中,在引入船夫的环节后,我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这就是一种语感的发展。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来培养多说的习惯有条件的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扩展训练”,扩展训练是培养语感丰富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有机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习得语感。如:教学《听诊器的由来》一课时,有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实践,教师就可动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一个“听诊器”。让学生在动手中细观察,勤体验,以便于写出真情实感。并以《奇妙的听诊器》为题,改写小作文。由于写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手写我心,小练笔写得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