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组教材阅读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整组教材在习作中的有利因素,让学生从读中学写,开启思路,使习作内容具体化。
三、捧教材“赏”着来看,为学生执笔而书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证明,凡习作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其阅读一般不会满足于理解内容,还会自觉地品味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技巧。把理解性阅读发展为鉴赏性阅读,是学生阅读层级的提升。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既可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成果,又能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写作能力。其重点是评价、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用词句、怎样过渡照应起承转合等等。
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习作的提示语,就是以《少年闰土》为习作范文引路。那我们在《少年闰土》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内容,知道写什么,还得“赏”着来读,知道怎么样写。那《少年闰土》如何“赏”着来读,赏什么?
一赏以事表人:本文通过对四件事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少年闰土见识广的人物形象,这是以事表人的写作手法。
二赏以貌阅人:所谓“外貌出个性”,文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极具个性化,在引导学生写人的外貌时,要抓特征。这种人物特征的描写是为表人服务的。
三赏以言知人:文中在写俩人相处时,主要以闰土讲述趣事的语言为主,内含反衬法,在备课时要发现,在上课时要体现。
四赏表达形式:同是写猹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且对于篇章的布局在此也是显而易见,开头是印象中的“少年闰土月下刺猹”,后面讲述了此画的源由,前后照应,中心突出。
因此,“赏”着来看,当需好好地想想“教什么”。当知道教什么不仅是内容,还包括怎样写时,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关照了习作,一篇篇范文引路,习作教学就有路可走,学生习作就有章可循,有话能写。
四、将教材“连”起来看,找准习作教学的起点和连接点
教学对象是人,人的学习有规可循。有效的习作教学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其自然而学,方可人人都能“摘到桃子”。比如,同是写景题材的习作,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有编排。从专题单元的一篇篇课文学习中,可获取要求不一、各有侧重点的习作教学信息。如三年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可从第11课《秋天的雨》中获取先写好中心句,再把内容写具体的“先概括再具体”构段法的启示中,落实中年段“段”教学的同时,落实写好“段”的习作教学。无论是习作的指导还是点评,都应以“写好中心句,再把内容写具体”为起点和归宿点。当到了第七单元的习作教学,则可从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多那个段落中获取到“总分总”构段法的启示,在习作指导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总分总”式的段落。当学生能写好“总分总”式的段落,那写起“总起写、具体写、总结写”这样的篇章来就能驾轻就熟了。四年级上册写景,再增加比喻、排比等表达方式和写所看、所闻等内容;到四年级下册写景,强调的是按一定顺序。这是教材在编排时内含的规律性知识。将教材“连”起来看,领会编者的意图,发现教材内含的规律性知识,方能找准学生当次习作的起点及连接点,而不是马上让学生谋篇布局,分段来写。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无论是写景的习作训练,还是写人的习作训练,抑或其它主题的习作训练,都得瞻前顾后地解读文本,找准每一次习作训练的起点和连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每一次习作训练的目标,使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从点到面”走向“螺旋式”的提升,呈现出“立体式”的习作训练效果。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日渐增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习作水平自然逐步提升。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