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即因材施教,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许多误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反省,克服困难,走出误区。
一、高中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误区
1. 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第二,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三,错把“因材施教’当成“因才施教”。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语文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课固然上得精彩无比,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长此以往,“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
2. 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
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备课、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通过互补可消除。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由此走向极端,认为进行班级授课就不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不用进行班级授课,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偏差。
其一,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
其二,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
第三,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把因材施教和集体备课对立起来。当前,大多学校在教学方面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我所在的学校也做到了这点。集体备课主要主要是为了让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集体的力量和众人的智慧用于教学之中,这样做固然有益。但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备课没有针对性,只能学习到普遍的方法,不能用于具体的学生。其实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含义。因材施教不是孤立的,必须和班级授课、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同时进行。
3. 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
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大班额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了因材施教。
二、高中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1. 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学习
其一,把学生分层次。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