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疑是阅读教学的探雷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阅读永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读不深,也想不透,最终依然是学无所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发扬善疑的精神,它如同探雷器一样,能将文中的疑难问题一个一个地挖掘出来。古人读书就提倡要会疑。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北宋的另一位哲学家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疑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清代的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戴震如果不是具有这种善疑的精神,何以成为大学问家。目前,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很少有疑难问题,似乎全然读通弄懂,其实不然。他们缺乏质疑的精神,更缺乏质疑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会质疑,自己找疑,有目的地设疑,在看似矛盾或对立的问题上大胆质疑,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更要质疑。只有善疑,才能发现问题,获得真知;只有善疑,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精论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学生质疑的问题,有些通过他们的深思熟虑能自行解决,有些则解决不了。这时是不是由老师说了完事呢?这万万使不得。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还必须创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不当太上皇,不搞“一言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一吐为快。课堂上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实现学生这一愿望,体现民主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要做的是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所提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做漫无边际的喋喋不休。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一些争论不休,相持不下的问题,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有这么一个问题:移山不如搬家,省时又省力,这样看来,愚公还真“愚”,智叟还真“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愚公实在很愚,不但自己吃苦受累,还连累子孙也跟着吃苦受累,有的则说愚公并不愚,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凭着愚公精神,我们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时我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引导学生从本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目的上去理解。最后得出了比较辩证的答案: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的是愚公精神。我的这一点拨,就起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有争议的问题出现时,老师千万别去做一锤定音给学生所谓标准答案的蠢事,这无疑是一瓢冷水,扑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把他们的学习热情降到了冰点,并养成他们思想上的依赖性和惰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于是乎就出现了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和主题思想的概括只能用一些程式化的语言去套的情况,缺乏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和勇气,这样的学生即使考试有幸得到高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人。因此,课堂上开展精彩精辟的讨论,是教学民主化的体现,能激起阅读教学的千层浪,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五、巧练是阅读教学的固堤石
学生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学习,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但如果不进行巩固,它就会像贮存在堤坝不牢的河里的水一样,慢慢流失。所以,练这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练要注意“精”和“巧”,所谓“精”,就是题型要新颖,量要适中;所谓“巧”,就是形式要多样。就内容而言,可作语言上的训练,如赏析句子,也可进行写作训练;就形式而言,可作口头上的训练,也可作书面上的训练,可由老师出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出题互练;就时间而言,可以当堂练,也可以课后练。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我教《白杨礼赞》一文,第一课时我当堂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粉笔颂》为题进行五分钟的快速作文,第二课时学习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后,又让学生接着第一课时的写,揭示粉笔的象征意义。经过此项训练,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欲扬先抑与象征这两种写作方法。学习《蟋蟀在时报广场》一文后,让学生想象蟋蟀回到故乡后的生活,进行口头作文。这些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能,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几得。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