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的:“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那么,小学生应如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预习学习中主要存在的三种差异
1. 预习理念的传统差异
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淡薄,只注意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不注意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平等交往,同时,在不同的师生群体当中里,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老师及其教学学习中都有着不同的期盼,因而容易产生对教师角色定位上的片面理解,从而在小学生语文预习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理念偏差。教师和学生在预习学习习惯的理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没有意识到预习学习过程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生不重视预习、没养成预习学习习惯,也就谈不上预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掌握。
2. 预习主体的角色差异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老师不仅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要掌握管理课堂的秘诀,还要能够扮演学生们所期盼的角色——懂得在教与学上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特别是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多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学习由老师安排,学生对老师非常“迷信”!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有“怪异”的想法通常是得不到肯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学生长期教育教学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忽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造成本未倒置,加上传统“预习”往往是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预习一下书;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看一下提纲。不提要求就不知道预习的目标,更没有正确预习的方法的指导。学得被动,预习得无力、无味。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3. 预习模式的方法差异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但作为学习主体,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例子帮助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如果教师在布置小学语文自学提纲时没有考虑小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统一要求,不分层次模式,这势必影响学生的预习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定位于学,强调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指出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进一步表明小学生学习语文预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理念转变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引导的过程、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1. 调整认知偏差,树立预习学习理念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全班中能去完成老师布置的自学提纲预习作业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简单应付完成,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一是教师重视不够,只注重课堂教学,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或者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