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是此意。如果以文本解读为一个交叉点画坐标,它的纵坐标就是“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这样纵向的一条线,横坐标是“语文积累”与“人文熏陶”。而文本解读最难的是找到那个触点,这需要我们以生为本求发展,解读文本善取舍。
一、文本解读原则——以生为本求发展
1. 研究学情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
著名的教育专家沈大安先生说过:“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小’,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从“文本”走向“生本”。教师要有“语文意识”,善于发掘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材里,不少文本内容离现实生活有距离,关键是老师如何根据学情,找到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然后唤醒他们在生活中的相似感受。例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小表妹,她失去了双亲,来你家暂住几日,你会对她怎么讲呢?是安慰她不提伤心事?还是像凤辣子一样提及呢?学生肯定会理解为需安慰,正好与凤辣子的表现相反,由此学生就明白了凤辣子真正的性格所在。
可见,研究学情,使文本解读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相对接,是我们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归根结底,解读文本不是目的,只是途径。我们要敢于取舍,重在以生为本,促其发展。
2. 培养能力是正确解读文本的核心
夏丏尊先生强调:“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读……不但要理解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词句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等……以语言文字为对象的,所谓读本、教本,都是用来做模范作练习的工具的。”我们可从两方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一是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语言能力培养,二是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如今,语文课“得意忘言”现象,根源在于解读文本只在内容上打转,语言表达形式不被重视。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一般来说,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有两个,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采。教师应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找到这样的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正确而有效的解读,体现教学智慧。
二、文本解读策略——深入浅出善取舍
叶圣陶先生提到:“作为语文课,我们应该教学生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要在文章当中走一个来回。”这说明,文本的解读应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要读出来,一个是要读进去。读出来就是,我们要从门外看,了解课文的编排,课后生字的安排,问题的设计等等;要读进去,就是要走进文本,看看作者写了什么,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写的。
只有深入才有浅出。我们首先可以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所写内容,感受文本的形象及传递的情感;其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思考从文中可以学什么,掌握哪些言语表达形式;最后才是作为教师的角度,去探究通过这个文本,传递给学生哪些有效、有用的东西。人教版第五册《孔子拜师》一文,文章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师为线索,对孔子进行大量的描述,而对老子的描写相对较少,只简单带过。不少老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把描写老子的这条暗线完全忽略。到后来,两位大师的故事就只有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很难领悟到“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的原因,也就更难对老子进行恰当的评价。事实上,文章既赞扬了孔子,也歌颂了老子,两条线相辅相成、互为渗透,两位大师同样值得人们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