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我们不能把教学局限在狭小的课本上,而应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打开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情景设计上就要走进社会生活,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挖掘资源,将固定的知识和鲜活的时事相连接,紧扣时代脉搏。
[案例] “人的价值”
在讲“人的价值及其评价”这个学习内容时,可以选择2009年10月24日发生的湖北长江大学的大学生救溺水儿童的事迹,并设计两个问题:①有人说:“为了两个人的生命付出三个人的生命划不来,不值。”也有人说:“生命换生命,没有值不值,生命都是无价的。可是他们身上彰显的精神是不能磨灭的。”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什么?②大学生“见义勇为”,而捞尸者“乘人之危”,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当代知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认识的媒介,更是精神态度、价值伦理的载体,传导着千百年来对世界的认识,也运载着人类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审美情怀和价值追求。”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的认知价值,而且应重视知识对于人形成情感、态度、精神的价值。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应用的社会情境相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才可能在真实的生活中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因此,在设计情景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应仔细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不能因为强调知识、思维的考核而把思维、知识和情感割裂开来。
三、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入手,创设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新旧知识的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未来知识的发现、探索。因而,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
[案例] “意识的反作用”
在讲授高二《哲学与生活》 “意识的反作用”知识点时,前面已讲过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观点,可是我们造房子时却是先有设计图后有房子,这是不是等于说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于是在一部分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疑惑,新知识从中得到渗透。
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着力创造质疑的机会,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它包括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学生的创造力及潜能的发展。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使学生觉得自己能解决却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对理想教学境界的追求,需要对以往的教学做出很多方面的改变。教师必须在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责任心构建课堂,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课堂闪耀思维的火花,涌现生命的灵动,解放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