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
新课标下和谐教学观的建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强主体创新意识。音乐课程其实是一门人文课程,它要求教师自己要有独创精神,乐于从事创造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针对个性差异,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创新氛围。
1. 创设良好氛围,构建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情感的艺术,受情绪的影响明显。所以,我们教师要把发自内心的的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和蔼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用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教学内容;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环境。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精神压力,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而且有利于创新点子的涌现。反之,教师语言咄咄逼人,表情严肃,学生回答不满意时,就冷眼相待,批评一通,那么,即便老师敬业精神可嘉,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2. 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的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参与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感受音乐情感。如在讲授马思聪的《思乡曲》时,由于它是一曲表现游子思乡,思念亲人的乐曲。旋律亲切,感人肺腑。在师生共同听完乐曲之后,笔者让学生谈谈对乐曲的感受,初步体验“思念”的情感,并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思乡的诗作,用《思乡曲》音乐作为背景,进行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种思乡情怀。又如在进行古琴曲《流水》的欣赏时,笔者先收集一些音像资料,让不同的画面配合不同情绪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水石相撞,漩涡急转,山泉细流汇成江河,一泻千里的动人场面。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形象、更真切地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又领略到音乐的内涵,从而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可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理解,才能让他们真正领会音乐特有的魅力,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体现“由情入手,注重思维,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的音乐教学主流理念。
3. 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创新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对即使尚未成熟的创新设想也要给予及时鼓励。例如,在节奏练习时,笔者根据平时的步行、快走等日常生活的动作创作出词曲的首句节奏,再让学生用接龙的方式继续创编第二、三、四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又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用“拍篮球”、“切菜”、“火车启动”、“奔马”等创作了各种节奏,然后结合这些节奏自己创编不同情绪的旋律。通过这种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训练,使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倡导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愿
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和希望。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音乐课堂上,笔者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比如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合作,师生合作等等,创设了一个“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的合作氛围。如在《声音的创造与表现》一课中,先男女PK,从《西江月》这首词中寻找出音源,看谁找的多。接着再以小组为单位,表现模拟不同的音源,并且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词的意境。最后全班合作奏响一曲田园交响曲。实践中,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发挥各自特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的快乐。
总之,在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新现代音乐教学观。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技巧,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创新,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我们的“以生为本”的音乐课堂就能真正地成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舞台。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