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诗文中的写景佳句多如牛毛,比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们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写作,浓彩重笔描绘这些场景,既是对古诗文精华的深度吸收,更是学生模仿描写、学会描写的二次创造。
二、创设情境,改写古诗文
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张晓风在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不是改编出了《不朽的失眠》吗?唱红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可作为学生想象的平台:“我”在旅途上是如何想念家中的父母妻儿/“我”在萧瑟的深秋回忆在家享受的天伦之乐/“我”回忆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我”落榜后的徘徊失意,无脸回乡……我的一位学生在他的堂上练笔中想象“我”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这样写道:“……乌鸦的低吟,划破天空的寂静。妻子在门中扶着母亲,斑白的发偎依着墨黑的发,静立成一尊塑像,向着枫叶飘落的尽头——向着我走远的方向。……”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刻挖掘,又融入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价值观。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
三、融入意境,填补古诗文
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展现自己个性的文外之“言”。像《木兰诗》中有关花木兰在战场的多年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战场上花木兰英勇坚毅、机智无畏的女英雄形象。
在《石壕吏》这首叙事诗中,诗人隐去了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的故事情节,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合理想象补白。有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夜拉上了寂静的帷幕,月光柔弱地洒下来,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整个石壕村如死一般沉寂。突然,有两个彪形大汉敲响了一个老妇的家门,夫妇俩立刻被惊醒,老头子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墙边,艰难地翻过墙去。这时,打门声一阵紧接着一阵,显得急促而凶悍,就差躲门而入了。老妇人颤巍巍地开了门,只见门外站着两个凶神恶煞般的官差……”也有学生刻画差吏心理:“这老人也够可怜的,但我们若交不了差,自身‘人头难保’。罢!罢!罢!吃我们这行饭的可不能心软,无论如何得摆出一副凶恶的面孔。”可见,当学生的思维驰骋在想象的空间时,智慧的花蕾就能竞相吐放。
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古诗文进行作文训练,完成二次审美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从文本中感悟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其想象创造亦是千姿百态的。新课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四、逆向想象,反创古诗文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逆向性想像是最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想象,反创文本。
在《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出而复寻,“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创”,渔人带着众人探寻桃花源,找到了,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向桃花源中的人“取经”,经过努力,武陵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怡然自乐”,俨然另一个桃花源;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大肆掠夺,桃花源变得鸡犬不宁;有的学生写太守带着人大规模移民,有限的资源承受不了过量的人口的生活消费……“反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带着自己的积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与古诗文的作者对话,与古诗文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在对话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古诗文深蕴人文内涵,其爱国爱民、心怀天下,其励志抒情、警世省己,其陶冶性情、浸润审美,可以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道德力量,并且与写作交融互化,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修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融入想象作文教学,这既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责任编辑 邱 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