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学名著被列入中考阅读考查板块以来,老师们在名著阅读课上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也总结出一些扎扎实实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如:安排学生较长的时间初读全书并分章节概括内容,读完规定内容后,利用上课前、自习等“边角时间”随意抽取章节(回目)让学生复述故事,尽可能让学生熟知原著内容。读后还要写精华摘抄和读后感悟。老师也忙于对名著内容的梳理和相关考点习题的整理,可是一番忙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觉得原著的内容庞杂难记,对把握好整本书的内容,答好题目依然缺乏信心。
鉴于此,我以新列入中考考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谈谈在新课标理念下尝试从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名著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性格,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美国人大卫·库伯在上世纪80年代曾完整提出了“体验学习圈”模型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体验式的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在教学过程抓住名著之本,以感受为起点,营造轻松愉快氛围,激发学生之情;以直觉体验、演绎体验、换位体验、对比体验活动为深化的途径;以理性生成为终点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解决肤浅阅读、情节难记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直觉体验活动
直觉体验活动是通过看图片、音乐、视屏、游戏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对人物或情境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触动心灵的活动。如:在讲到海伦·凯勒生病致残时,我设计两个体验活动唤起学生情感。
1. 观看视频,体验无声世界。
我播放了一个1分20秒的公益视频《无声的世界》。视频中,小宝百日那天爸爸摇动拨浪鼓,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反应,后来的确诊得了先天性重度听障,再到后来爸爸握着小宝的手触摸自己的喉咙,让他感受说话时的声带振动,拍击音响、用口型教儿子说话,可是千万遍沟通训练却得不到小宝丝毫回应,小宝也因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而陷入长期的沉默,压抑、痛苦。
看到这一幕,学生心都融化了,不少人潸然泪下。我顺势提问: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可怜、同情……
我用低沉的语调说:“海伦·凯勒就是生活在这样无声的世界的孩子。”一时间,本来很活跃、有点调皮的学生一下放下平时嬉戏的态度,进入到情境中。
体验了无声世界,接着我引导学生体验眼前黑暗的感受。
2. 触摸钱币,体验黑暗世界。
我让组长把组员预先带回的人民币打乱顺序,发给组员,让组员闭上眼摸人民币的凸出部分,猜图案和数字。
学生开始有点兴奋,企图猜出图案,可是面对一片黑暗,光凭那没经训练的触觉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猜出答案。
我追问:你在这样一片黑暗中生活,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绝望、无助。
我再用极为忧伤而缓慢的语调读选文:“有一天,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我像被噩梦吓倒一样,全身惊恐,悲伤极了,那种感觉让我今生永远难以忘怀。”
这时学生都被文本深深地打动了,泪水又一次在眼眶边决堤而出。海伦·凯勒的绝望、痛苦、无助烙在他们的心灵。
以上两个活动,学生先体验无声和黑暗,再感受文本,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依赖于初步对无声和黑暗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两个教学情境的设置,唤醒了沉睡于学生心灵中的关于无声和黑暗的经验,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演绎体验活动
演绎体验活动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自演绎文中角色,从而感受人物的处境、心理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