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讲到海伦·凯勒在剑桥女中学习的情节时,我设计了一个扮聋哑人的活动。四人小组中,分为两组,第一组一位扮演剑桥女中老师,一位扮演海伦·凯勒的同学,第二组一位扮演莎莉文小姐,一位扮演海伦·凯勒,模仿名著中海伦·凯勒没有凸字版的书籍,靠莎莉文小姐用手指不停地滑动来翻译书籍老师的讲解代数题和几何题的情景,然后两组再交换扮演角色。
扮演莎莉文小姐的学生不能说话,只能滑动手指,扮演海伦·凯勒的学生塞着耳塞,蒙着眼睛,在手指的触碰下去把图形符号、字母符号、假设、结论和证明的各个步骤记住再完成题目的解答。这对于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极难的演绎中,学生完成了对莎莉文小姐极具耐心和爱心,海伦·凯勒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形象的深度体验和理解,对人物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种效果是老师循循善诱、精心讲解所难以达到的。朱慕菊说:“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认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演绎体验活动正是验证了这个观点。
三、换位体验活动
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理解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依据情景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活动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精心设计提问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与人物交换位置,加深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理解的活动。如:在讲到《霜王》事件时,海伦·凯勒11岁时因听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不知不觉中模仿别人的文章,被人发现,举报她剽窃的事件。我在让学生复述事件经过后,精心提问:(1)你是否有深度模仿或抄袭别人作文的经历?你是怎样想的?(2)如果你是海伦·凯勒你会如何面对老师和自己被人深深误解,被别人否定人格的困境?第一个提问容易激起我们身边为数不少的文思枯竭、语言贫乏而经常“借鉴”他人作文的学生的思考,很自然与人物交换位置,完成体验活动。在对海伦的认识中,学生除了明白海伦实事求是直面事实的态度和不畏打击的坚韧,还明白写作需要长期积累,经模仿和吸收,把思想和语言内化后再表达的事实,正确处理模仿和抄袭。学生在换位体验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了海伦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误解,以及面对打击的正确态度,从而正确地掌握了文本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对比体验活动
对比体验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中,选取不同的对比角度,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由感性到理性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的活动。如:在讲到海伦·凯勒学习说话时,原著中这样描述:“在我学会了这些基本语音以后,我就迫使自己反复练习那些发不好音的词和句子,有时一练就是几小时,直到我感觉到发出的音准了为止。我的任务是练习、练习、再练习。”我们的学生阅读时可能一溜眼就过去了,没有自身体验及与海伦的对比是很难有深刻的印象的。我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设计了一个对比体验活动:你见到你的偶像,心情很激动,于是热烈鼓掌1分钟。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和海伦反复练习那些发不好音的词和句子,有时一练就是几小时,1分钟的付出和反复练习几小时的付出对比,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开始出于激动和热情是拼命的鼓掌,可是后来手掌痛了,慢慢缓了下来,到后面已是很难坚持了。这时我用激动的语调说:“一分钟的激动鼓掌是手掌200多次的碰击,大家已觉得累了很难坚持了,对比一下海伦,她掌握一个发音是几小时的坚持!这是怎样的精神啊!”
学生通过对比,头脑中不再是老师灌输的概念,而是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在参与设计活动中,活用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
结语:“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阅读的本质就是能够进行对话、沟通、体验与交流,名著教学亦是。名著阅读的体验式教学以新、奇、美、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而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名著阅读中通过亲身体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之情,引发学生之思,在体验中不断获得见解,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这就提高了名著阅读课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邹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