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立足之本。那么,在物理课堂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呢?只有当我们教师真正满腔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之中,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创新我们的教学模式,并普遍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热爱每一个学生,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打造出和谐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精心备课,为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备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既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既要备内容,还要备对象(学生);既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备课呢?一是认真钻研教材,确立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二是设定科学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是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四是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五是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
二、巧设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老师一起思考。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及规律本身存在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心理学提出:“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因此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概念的引入、呈现和深化以及对规律的揭示应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即巧设悬疑,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兴趣与思考。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以“汽车驾驶员为什么要系安全带”导入新课。在学习“浮力”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提出:“铁片是否能浮于水面上?”在讲“蒸发”这节课时,我左、右手分别拿着两块纱布,分别沾上水和酒精,并同时在黑板上分别画上大小差不多的“一竖”,让同学观察,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出奇演示,激发兴趣。在讲“机械能”这一节时我提问: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过程中机械能是如何转化的?将物理问题跟体育比赛联系起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发学生思考。
三、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我们老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置任务(即问题、例题或练习),应从问题的难度、特点、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既注意数量更讲求质量。并且要将这些任务合理分布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练结合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任务的呈现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小黑板或多媒体来展示,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及难易的梯度,对于复杂的问题注意分解或提示。若需要分工才能完成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小组各成员具体的目标与任务,引导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明确完成各任务的时间及评价(或奖励)方式,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四、放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通过实验容易使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如重力、压强等。实践证明,即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同样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过去因条件限制,教师常以“讲实验”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实验较少,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应当改变过去那种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的状况,积极地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依赖思想为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实验数据的求实精神;将测量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另外,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具有器材简单、小巧、实验环境要求不高、易操作等特点,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而且有利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惯性 惯性现象”这一节时,我将一个可乐瓶放在一张试卷纸靠边缘的地方,然后问学生:当我拉动试卷纸时,可乐瓶将会如何运动?当同学们充分发表各自观点意见之后,我再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拉动试卷纸,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原来有多种可能性,从而带着满腹迷惑往下听课;当讲到“液体蒸发吸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