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学思考实验:这步就是学生带着分层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或者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 在实施这一步时应注意:
1. 当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阅读,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
2. 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读、动脑想、动笔画,尝试回答,及时问。
3.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如果是在试管中进行的简单实验,尽可能将它改为分组实验,可以两人为一组,也可以四人为一组。
4. 做分组实验时,教师讲清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 强调不管是哪层学生应该从A层次问题开始思考,然后向B、C层次递进,避免各层次学生误认为只解决了本层次问题后就没事了。
6. 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了解学生,阅读课本及实验的情况,作必要的指导。
(三)组内讨论辨析:这一步就是学生将自己通过自学思考实验得到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对在自学思考实验过程中没有解决、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每个学生在小组长组织下,从顺序上按A层次问题—B层次问题—C层次问题的顺序进行交流和讨论,小组成员将自己“我是这样做的、想的,我的看法是……结果是……”等在小组内进行相互交流,其他同学听后进行相互补充或评价。当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在实施这一步时应注意: 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不要每个问题都讨论,而应讨论那些重要的问题、疑难性的问题、大家感到模糊不清的问题。
(四)组间交流信息:这步就是在教师组织下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作口头发言。其他同学听后可作评议补充,甚至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将其中有价值的观点集中起来,但不给出结论,而又欲擒故纵将问题抛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把观点进一步分化、改组,形成不同“流派”,从而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时,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实施这一环节要注意:
1. 充分合理运用各种体态语言和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表扬、鼓励、鞭策。如把微笑带入课堂,用期待和激励的目光,让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感受成功。
2.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发言的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要学会真心地欣赏、真心地倾听、真心地关注每个学生。
(五)教师精讲解疑:这一步就是教师将学生想不到、讨论不清的问题讲解充分,分析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清除疑点,排除障碍。
(六)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经过上面几步学习后,学生获得的知识仍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步就是师生对所学的某个知识点从某几方面进行小结归纳,使学得的知识系统化。归纳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可由某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结,再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补充总结,也可以由老师进行小结,也可以由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七)分层巩固练习:学生在获取系统化、结构化知识之后,及时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指导学生使知识得到创新应用。使学生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分层鼓励评价:实施鼓励性评价时,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和表扬,实施鼓励性评价时应注意的是:
1. 在课堂上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赖以进步的优点。
2. 实施鼓励性评价,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以外,还要正确说明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鼓励和表扬并不是教师有意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恰如其分的奖励。
3. 要坚持分类分层评价,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
4.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给予鼓励和信任,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
5. 坚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待人。
分层递进教学通过教师创造成功机会,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质准备。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