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决定了家校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这也是家庭、学校教育结合的基础,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影响学生思想的两个最主要外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对儿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向着统一和融合的方向发展,家长与教师必须深化认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有效地解决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实现进一步深入的合作,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配合,实现二者有机地融合,进而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全民素质的任务越来越急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和肯定。在一些教育法规中,诸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提出了“协同教育” 的问题。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趋势。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渠道
1. 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组织的一种家校教育合作的咨询机构或协助单位,它是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家长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可分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次,成员在家长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学校综合考虑最后确定人选。委员会的人数依据层次不同有所不同,一般班级家长委员会5至7人,年级家长委员会10人左右,校级委员会的成员原则上应有各个班级的代表。家长委员会要制定章程,其主要任务有:与家长和学校沟通,一方面听取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另一方面,动员家长利用社会力量组织有意义的校外、课外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如了解学校前一段工作,商讨下阶段工作,期中考试总结分析,下阶段工作设想等;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等。
2. 沟通是家校结合的有效途径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家校联系一般有两种形式:集体形式和个别形式。集体形式一般为阶段性的联系,如家长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个别形式一般为日常联系,有面访电话和信访,这是老师或者家长根据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而展开的个别交流。无论是集体形式还是个别形式,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家庭生活是孩子个性自然形成和展示的空间,而父母又有可能对孩子有深入细致地了解。通过家校沟通,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恰是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学校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跟家长做必要的交流;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放学后在家里的行为,保持和学校方面的联系。建立在这种互通有无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的可能。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向学校、向教师提出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家长应尽可能多地虚心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因为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给学生上课,组织各种活动,他们也很了解学生,而且教师们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具有教育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他们有责任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只要教师和家长加强沟通,做到学校教师不断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教育孩子,把两股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就可以大大增强教育力量,提高教育的效果。
3. 网络家长学校
除了传统的家校联系,现在一种新型的家校联系方式“网络家长学校”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这种方式就是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媒体来向家长们传授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新的交流工具成为家校结合的新选择,比如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家长在跟学校沟通后能够正确指导教育孩子,这不仅解决了家长学校对时间的要求,同时也注意到了每个家长思想教育水平的差异性,通过上网就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学习,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 网络家长学校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家长们不但可以接收专家的意见,而且各个地区的家长还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及时得到最先进的教育方法。
责任编辑 潘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