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资教通鉴·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
  低,没有甚至丧失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 学生反馈态度消极

  相当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发现,自己认真作出的评价很多学生完全没有注意,错别字词句没有修改,指出的种种不足下次作文照犯。长期的劳而无功必然使老师们产生倦怠,积极性没有了,效果自然也没有了。学生对作文评价态度消极,其根源是写作目的只为高考而不是真想写作,只寄希望于背一些作文模板或名言名句考试就万事大吉。这种动机的异化必然导致其根本不关注老师的评价,因为连作文都不重视,又怎么会重视作文评价呢?

  三、教育制度制约发展

  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作文评价作出一个科学的考核和判断,学校、家长对老师的要求都在量上,而非质上,作文批阅数量的多少胜过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考的选拔功能也制约了作文评价的发展,老师和学生都以高考作文为标准,殊不知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以高考作文为标准来要求,学生很难做到。如此,老师的评价就没有了实际指导意义,无视学生健康成长的做法也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那么,作文评价如何展开才更可行,如何实现其有效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突破困境。

  一、标准统一和差异化并存

  统一的评价标准既可以让学生知道好作文的标准是怎样的,也可以避免因教师个人的偏好导致给出不合实际的评价,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判断。统一的标准使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时能得出近似的评价,不同的文章中相同的人评价的标准也要一致。但这个评价标准必须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或是本班学生的能力水准,尽量使其量化、具体化,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些调整,避免在初始阶段就趋同于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

  作文评价标准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抹杀学生的差异化,因为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故老师的评价不可千篇一律。对待个别学生,教师要善于进行纵向对比,总结进步的点滴,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对相似水平的学生要进行分层评价,对出现病句、错字比较多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即注意其文是否文通句顺。不要因为标准的统一就在作文评价时面面俱到,而要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实现作文评价的有效性。

  二、评文与评人兼顾

  老师自身的写作理论水平应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对学生作文的内容、主题、立意、体裁等加以关注,从中发现问题,简洁地指出,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通过作文评价循序渐进地将作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在了解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在评价中还要体现对学生整个写作过程的掌控:观察、体验、想像、审题、立意、选材等,使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评价来验证自己的写作过程,进而自省、调整。

  劣文各有各的劣势,美文却有相类似的优点——文章蕴含真情实感。同样,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与老师的评价息息相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评价时关注学生的知识阅历、人生态度、思想境界等,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作文和做人一联系,就易引起共鸣,学生会感觉到写文章就是在写生活、写自我,会少了假大空的内容,多了真善美的闪光。这种引导会让学生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老师作这样的评价时既要科学客观、准确到位,又要充满真情实感,发自内心地去感染学生。

  三、精细化同多元化结合

  作文评价中的精细化评价非常重要,虽然老师不可能每次每篇文章都做到精细化,但一个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篇文章能够被“精评”。此时的“精评”不是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师初次对作文进行评价之后需要学生作出反馈,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及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再次进行评价。针对第二次评价,学生开始对作文进行修改,再评价再修改,直至完善。这样的一次精细化评价,足以使学生受益颇丰,迅速成长。

  但受时间、精力的局限,精细化评价的常态化是不太现实的,但可以结合其他方式展开评价。例如,多篇文章一起评,进行总结、比较,抓住共性特点,及时解决主要矛盾。也可以进行口头评价,在面对面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和老师可以交流互动。方式多元化之外还有主体多元化:师评为主,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作文评价”,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或自评,还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甚至不妨尝试网络评价。方式和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对写作之后的过程充满期待,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教育,需要点“亲为”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我只能写现实
   第07页:改写人生·我看夏妮的诗
   第08页:走近名师·三尺讲台,写取一枝清瘦竹
   第09页:走近名师·三尺讲台,写取一枝清瘦竹
   第10页:走近名师·三尺讲台,写取一枝清瘦竹
   第11页:资教通鉴·即将消亡的村小
   第12页:资教通鉴·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
   第13页:资教通鉴·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
   第14页:民间声音·老师惩罚不当,家长应支持孩子抗争
   第15页:新论视窗·从“奇葩校规”呼唤有呼吸的教育
   第16页:新论视窗·孔乙己悲情人生启示录
   第17页:新论视窗·孔乙己悲情人生启示录
   第18页:新论视窗·教育评价对中美学生影响力的调查报告
   第19页:新论视窗·教育评价对中美学生影响力的调查报告
   第20页:新论视窗·教育评价对中美学生影响力的调查报告
   第21页:课程平台·用儿童的眼睛“看电影”
   第22页:课程平台·用儿童的眼睛“看电影”
   第23页:课程平台·如何帮助儿童构建自己的语言
   第24页:课程平台·如何帮助儿童构建自己的语言
   第25页:课程平台·如何帮助儿童构建自己的语言
   第26页:别样课堂·小练笔:让学生生发出表达冲动
   第27页:别样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
   第28页:别样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激趣
   第29页:别样课堂·增信心、强意志,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第30页:别样课堂·增信心、强意志,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第31页:学子点击·让学生记住的那些事儿
   第32页:学子点击·让学生记住的那些事儿
   第33页:边教边悟·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 (下)
   第34页:边教边悟·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 (下)
   第35页:边教边悟·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第36页:边教边悟·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第37页:边教边悟·创民乐艺术特色,拓校园文化内涵
   第38页:边教边悟·创民乐艺术特色,拓校园文化内涵
   第39页:边教边悟·体验式学习“走进”语文课堂后……
   第40页:边教边悟·让尊重和关爱成为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第41页:边教边悟·让尊重和关爱成为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第42页:智慧纵横·畅享“悦读”,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第43页:智慧纵横·畅享“悦读”,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第44页:往事今说·教育启蒙:五四精神遗产管窥
   第45页:往事今说·教育启蒙:五四精神遗产管窥
   第46页:今日充电·辨析历史置换研修中学员的若干价值取向
   第47页:今日充电·辨析历史置换研修中学员的若干价值取向
   第48页:今日充电·教师校本研修的“双主双线型”操作机制
   第49页:今日充电·教师校本研修的“双主双线型”操作机制
   第50页:今日充电·教师校本研修的“双主双线型”操作机制
   第51页:一页书香·小故事 大道理
   第52页:一页书香·小故事 大道理
   第53页:苦乐杏坛·假如我退休
   第54页:苦乐杏坛·假如我退休
   第55页:苦乐杏坛·如果我退休
   第56页:苦乐杏坛·如果我退休
   第57页:苦乐杏坛·如果我退休
   第58页:家事如风·五月的交响
   第59页:家事如风·五月的交响
   第60页:家事如风·春天的背影总带诗意
   第61页:家事如风·春天的背影总带诗意
   第62页:第二讲台·说法·数字
   第63页:第二讲台·每段经历都值得尊重
   第64页:第二讲台·五月春末养生
   第65页:幽默谐趣·都市农业
   第66页:幽默谐趣·并非戏言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
师道情智版资教通鉴·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13高中作文教学中—个“悲哀”的现象 2014-05-05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