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地拜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仔细地咀嚼苦涩的“茴香豆”,曾想为孔乙己指点迷津,曾想为孔乙己奔走呼告……时代如过眼烟云,而今迷茫之中,这个可怜的苦人儿、可悲的牺牲品、可叹的多余人似乎还在国人眼前摇头叹息,为自己?为国人?为过去?抑或为今天的教育?此话还得先从孔乙己的悲情人生说起。
一、先前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孔乙己在那个时代至少算是个鲜活的生命。其一,他有远大的理想,想做一个“治人的劳心者”。在那个能将人变成鬼的社会中生存,为了不做鬼而不断地挣扎,想求取到一点点做人的风光与尊严,仅这一点来说,难能可贵!其二,他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他屡试不第却毫不退缩,至死还念念不忘“之乎者也”, 不断地深究着常人所不屑的文字,俨然是一个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其三,他有良好的品德。虽然自己地位并不高,却还乐意降格自己,和短衣帮说上几句话;他也很讲诚信,今天赊账、下回必还,从不拖沓。其四,他还是个体格强健的人。若以明清小说中所描绘的英雄人物的身材作为丈量孔乙己身高的标准,起码孔乙己也算得上是身长八尺的汉子吧?如此的高大身材,估计通过“高考体检”这一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五,他的癖好未必是他一个人的缺点,他有着和古代一些成功读书人士相同的爱好,那就是喝酒;上有士大夫李白斗酒百篇、陶公箪瓢屡空;下有愚氓的短衣帮站在柜台前吆五喝六的点菜要酒,他孔乙己为什么不可以喝?他是想用喝酒唤起自己对生命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啊!总之,在当时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进取精神的、算得上合格等第的读书人。我们无法想象他作为“往届生”是如何承受住多年的科场煎熬的,也无从想象他见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后的焦虑与无奈的神情。鲜活的生命结伴着无助的阵痛,这一路走来,怎一个苦字了得!
二、后来失缺了做人的尊严
是谁剥夺了孔乙己做人的尊严?社会的制度、人性的冷酷、自身的堕落使这样一个本该鲜活的生命失去了做人的光辉。是科举制度迷惑了这么一个虔诚的信徒的灵魂,是捷足先登的丁举人毁损了他赖以生存的躯体,是短衣帮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追问和嘲笑扫去了一个落晚不第的读书人最后的颜面。孔乙己恰恰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所谓畸形的理想、士子的尊严而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正常人的生活状态,这又不能不说是人性的自我泯杀。尽管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定性为自身的性格、制度的戕害、人情的冷漠,想做人上人不得,进而连做人中人也失去了资格和机会。但是,人们却大多站在看客的角度,将视觉停留在对孔乙己这个“历史人物”的评头论足上,很少有人能把思绪回归到对当前教育现实的冷峻的思考。
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极力推行素质教育,可谓高瞻远瞩;另一方面社会上囿于传统的思想束缚,总希望孩子将来能够高人一等,过人上人的生活,总有各种借口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从多年前的教育乱收费到眼前热火朝天的择校热、家教热、补课风以及高考方案的反复性突变,家长与孩子已经被教育折腾得够呛。教育不再让孩子快乐成长,相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反智的力量。2014年的1月23日,海南省一名13岁的初一女生跳楼自杀,也就是这个刚刚考了年级前十名的优秀的女孩,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再也不要上学了!如此场景不能不令人深思:花季的生命和不切实际的所谓理想化的美好前程,今天的快乐和明天的幸福,孩子更需要哪一个?这里,我们只是听到了这句出自年级前十名学生的生命的最后的呼告,只是听到了家长撕心裂肺的哭泣,但谁又能听到还有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的强压下那更为凄厉的心声?
从封建时代的“学而优则仕”中的“官本位”思想,到现代社会的“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偏狭想法,围绕高考这个魔圈,我们还要徒劳地转多久?
三、类似的悲情从未间断
曾经听说过一件事: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星期天,几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正在田野中学放风筝,蓝天、白云、春风、笑语共同组成了一幅最美的春天图画!不幸的是,妈妈的呵斥声无情地中断了他们的快乐,给这幅童话般的图画添上了本不应该出现的败笔。其实,在校期间,枯燥的英语单词、复杂的几何图形、繁琐的推算公式本来已经沉重地压抑着他们的心灵了,未泯的童心在周末来一点尽情的释放,这点权利难道还要剥夺吗?尤其是目前的择校热已经演绎到了很难逆转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