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是造成悲剧的主要根源之一。诚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上再也没有比高考更公平的东西了,如果再简单、草率地取消它,不仅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寒门子弟施展才华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会带来一系列难以设想的社会问题。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教育机构,包括中小学校,是不是分别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担当呢?
(一)加快改进选拔、评价的机制,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这一点,江苏省已经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比如2014年高考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以最高一次的分数计入高校录取总分;据说,还要逐步论证,要将英语学科作为选修科目,不计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录取成绩。另外,江苏省教育厅还早在2009年6月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即“省五严”:严格禁止下达高考(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2010年又出台相关文件,严禁各学校宣传、炒作所谓的中考、高考“状元”,严格规范中小学校考试次数,严禁给学生成绩排名。还有,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制度,提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高校真正的尝试过;相信这项制度一旦真正的付诸实施,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使家长对知名高校望而却步,进而降低标准、退而求次,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这不也就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在基本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适当地选择文本以外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也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英语学科为例,我国本来就并不具备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除了极少数优秀生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是不需要非学英语不可的,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需求安排学与不学;而对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他们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学一些基本知识,教师也不宜给他们过高的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手工艺制作、产品深加工技术、物流运作、网上购销等实用技术课程。总之,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三)结合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方式。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太多地脱离了实践;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年复一年地背诵公式、定律,日复一日地记单词、钻题海,这些枯燥的、单调的、去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带给了学生太多的压抑与伤害,因此,推进学科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作为一种尝试。一位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这一节时,没有照本宣科地说教讲解,而是将定理的应用原理设计在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中,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化数学的无穷趣味。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南京市某两个居民小区之间要开通一条公交线路,两个小区的居民为建公交站台的位置而争论不休,都想站台能距离自己的小区近一些;如果你是小区的居民,你将如何运用你在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拿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选址方案提交给公交公司?”这个话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一起围绕图纸反复地比划、争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公平、公正地解决方案:连接两个小区,取它们的中垂线,在中垂线与公交线路的交叉点处建公交站台。这样,“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就这样被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诠释了。通过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学习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数学生活,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仿真的生活体验。
当然,仅靠这些微观措施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国家教育决策的重大而根本性的调整。目前,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择校热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等等,所有的问题都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最敏感的神经,都关乎着民族的兴衰。而今,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的边缘,我们期待着决策者们尽快拿出一个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的方案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