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转眼间年轮已滚入2014年。但耳畔依稀还回荡着2012年甚嚣尘上的末日言论和各路商家推出的末日促销计划,再往前想起2009年下半年看的那场电影,那年岁末上的电影阅读课《漫话2012》,心里仍然涌动着一丝欣慰和得意。
“看电影”也是一种阅读。现代社会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儿童对阅读不再满足于纸质文本,他们更向往、更偏爱视觉文化。电影中绚丽的画面,鲜活的人物,多变的音律,曲折的情节……都深深吸引着好奇的儿童。可见儿童的阅读方式不断演变,变得多元,阅读课堂的空间不断延伸。
何为用儿童的眼睛“看电影”?著名文学家陈伯吹在五十年代概括儿童文学创作准则时说,“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李吉利老师谈教育教学也说,要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感悟世界。显然,大师给我们指明了阅读电影的方法和原则,要尊重儿童,成人必须俯下身子,带上儿童的眼睛,装上儿童的大脑,运用儿童的触觉,去看、去听、去思、去说,以全息的方式去捕捉一切儿童感兴趣的信息(画面、声音、人物、情节……),感知故事,品味哀乐,收获智慧,启迪成长。
一、“漫话2012”的缘起
2009年下半年的一天中午,一个孩子突然在下课时来到我身边问,李老师,你觉得人类在2012年会不会毁灭?我正感到诧异,她又接着问,到时候我们会不会有登上诺亚方舟的船票?见我还莫名其妙,一脸忧心忡忡的女孩身边又围上来几个孩子,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向我介绍这部刚看到的电影。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又接到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李老师,我真后悔带孩子看了一部科幻片,当天夜里孩子一直做噩梦,几次从梦中吓醒,说是感觉要地震,无处可逃。听他介绍,电影的名字叫《2012》。白天课间,好多孩子仍在议论纷纷,甚至有孩子谈起了从网络上读到的玛雅预言……一时间,电影《2012》成了当时班里第一热门话题。经过了解,全班因为口耳相传走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孩子竟然占了大多数,没看的孩子心里既畏惧又满怀好奇。
记得成尚荣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说到底就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因此,面对孩子疑惧而又好奇的心理,进行一次有关电影《2012》的深度阅读,就是站在儿童立场的一次教育尝试,一次探索儿童心灵的实验之旅。
二、“漫话2012”的视角
1. 疏导:厘清儿童的心结
求真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孩子的天真、纯净,他们已经混淆了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两者之间的模糊交叠给孩子的纯澈心空蒙上了一层阴云。因此,上一堂电影鉴赏课,厘清孩子心头愁绪则显得尤为必要。
师:影片都已经欣赏过了,谁来说说看完电影的最初心情?
生:很焦虑。
生:我很震撼,太可怕了!
生:我很害怕,夜里做恶梦。
……
师:看来,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了强烈的刺激。所以,人们把这样一类讲述因为天灾人祸所造成严重损害和痛苦的影片叫作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