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情景”的营造
情景的最高境界在于形成“场”,让人身临其境。这需要老师不断强化,引导,即“造境——入境——享境”三个环节不可少。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例《在家里》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若能以“家”为主线,“领略汉字的家——走进课文的家——体验自己的家——认识电器的家”。以“家”的情景,贯穿全文,就构成大比喻的背景,带学生走进了特定的氛围。造境,重要的就是教师语言、感情的激发,形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比如:领略汉字的家,我们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画家,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每一个汉字都是奇妙的音乐家,弹奏着美妙的乐曲……”接着,朗诵短小的汉字儿歌,学生就进入了神秘的汉字王国,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肉的生命体。
2. 强化课堂言语实践意识
2011版新课程标准,修改了300多处,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实践。语文的实践是什么?是言语实践。言语实践很好地把语言、思维等语文元素结合了。“你与谁在一起,你就将成为谁”。这句话告诫我们:低段语文老师本身就是语言场,语文场,最高境界就是典雅语言的典范。整个的识字阅读教学,口头表达力求在具体生动的可感语境中进行,孩子就会乐在其中,在熏陶中融入血脉。而语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形成图景。低段的小朋友得以在图景式语境中识字和言语实践练习。
(1)体验式识字
例如:认识提手旁的字体的环节,不妨调整为:学生做动作,一起做拖、拉、擦、推、摆、拍等对比动作,一边体验一边识字。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动作:轻轻地拍、快速地拍、高兴地拍、着急地拍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儿歌识字,谜语识字等等不同形式。
(2)“节节都是写话课”
写话作文不能只靠专门的写话课作文课。语文课可处处是言语实践,还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例《在家里》为例。例如在板书课题的这一环节:“在( )的家里”,答案应该是每一位同学都不同的,教师可引导(小结时)孩子们的答案指向颜色、大小、形状、感觉等发散式思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感觉到的那个家。又如:“当( )时候,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也同样可让学生描绘每个不同的时刻,人人参与,教师提问时注意学生句子的完整,规范,提升为典雅汉语。
(3)课堂名句与变句的积累与运用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名句、名段、名篇的积累、背诵、内化运用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根本所在。而一二年级是重点是说句、写句。说写规范的句子,完整的句子,这是起码要求,说典范的话语,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出自己的心声那是高年级要求。对于名句的积累,每个年段的老师自己必须把握教材,对本册教材中的经典常用句式做到心中有数。把这些作为重点内容让孩子们反复练习。那么,学生说话、写话就层次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就有许多句式:当( )的时候,我( );有的……有的……还有的……;有时……有时……还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不断地扩句,力求写得更详细;两三个短句组成长句的;长句分长两三个短句的;比喻与拟人直接使用,不漏痕迹……当然,固定句式便于学生说完整的话,但毕竟是固定的,稍不注意,学生的思维就形成定式。所以,很多时候要变通,范句与变句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例如《在家里》这一课中,“妈妈笑了,我也笑了”,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使用了,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变句,问一下,这两句可以并成一句吗?不用笑了表达高兴,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一旦变通,就能创造性表达,破立相生。
(4)营造特定语境
其实许多课文都可以营造特定的语境来引导学生言语实践练习,需要老师好好挖掘与把握。譬如:凡是表示时间的,都可以景语化,晚上可化为具体的景语表示“月亮升起来了”、“万家灯火的时候”、“太阳走了,灯光来接班了”、“夜幕降临了”、“暮色四合”,“灯光开了花的时候”。再如,所有表示“地点”的词语也都可以景语化。例如家里,可描述为具体语境中的家,“明亮的家里”、“宽敞的家里”、“温暖的家里”、“有爱的家里”、“欢声笑语的家里”、“休闲的家里”等,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变化,学生的说话,写话就有情景,就有具体的语境,就逐渐有了文采的雏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真实表达,表达不概念化,不模式化,关注并表达他所处的语境,引发切己的表达。这就是言语实践下我们所追求向往的诗意语文。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创设和营造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的语言一定会越来越规范、典雅、富有自己的个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