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知识有一定深度,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对普通高中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助其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磨砺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培养其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才能达到克服学习困难的目的。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信心源于成功经验的积累。尽管我们强调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如果学习过程充满了挫折和失败的记忆,学生怎会有学习信心?所以,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比如我特别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知识梯度的问题,按照梯度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正确回答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作业布置中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认真听课就能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在课堂小测验、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中,我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兼顾能力培养,让绝大多数学生走出低分的阴影。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哪怕进步再小,我都给予表扬与肯定,从而增强其学好化学的信心。
在教学上我采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做法,不让难点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例如:高一学生在接触物质的量、摩尔等较为抽象难懂且非常重要的概念时,对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学生由熟知的宏观物质世界进入陌生的微观粒子世界会自然产生费解心理;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这些微粒数的关系与计算也让学生一时难以弄懂。太多的难点集中在一起,学生无法消化。鉴此,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我特意把有关分子、原子物质的量的计算放在课堂上解决,把离子数目的计算放在课后解决,将质子、中子数的计算安排在单元复习时突破,而电子数的计算则放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解决。对于学生一时不易接受、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暂时不讲,而是随着学生知识面扩大、认识逐渐深入,积累和应用的增多,才逐步将问题穿插进教学中,让学生将问题消化在学习过程中,这样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作业的设计上也遵守这一原则,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步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成功意识的塑造,针对不同的学生,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使各类学生都能成功地体验学习,树立起自信心,进而锻炼学生的毅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使用鼓励与赞扬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个别辅导时,应运用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你做对了,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有问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这道题的!下去后你再独立试试。”最后,结合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重新布置与此次辅导内容有关的几道题。这几道题对学生来说,有的是伸手可摘的果子,有的是踮起脚才能摘到的果子,有的是需跳起来才可及的果子。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既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又是一次品尝成功的过程。
二、曲径通幽,让学生学习化学更轻松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影响学生学习信心的最大因素是觉得化学难学。表现为:一是难记,化学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应用、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这些东西太难记;二是难懂,如为什么同是化学反应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