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中美育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有人说校园没有歌声犹如花园中没有花,因此想让花儿开得好,音乐教学就必须予以巩固、充实、拓展、提高。以提高促普及,激发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营造全校普遍热爱艺术的氛围,这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旨。组建艺术社团是深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培养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舞台,这是学校和音乐教师必须达成的共识。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乐器积淀了历史文化精华,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广东省一级学校,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以民族乐器学习作为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精神的突破口,借助民乐器乐学习,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逐渐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民乐团创办以来,在本地区的同行中一直有很大的影响力,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广泛宣传, 营造书香琴韵校园氛围
1. 创特色校园环境
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言:“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走进我们学校,校门左侧的墙上镶的是民乐团演出的一幅大型照,右侧一楼分别是舞蹈室、古筝室、扬琴室、器乐室、音乐一、二室与学生放学等候区相连,在这些功能室及等候区近200平方米的墙上,是各种民族乐器、茶艺、棋谱、名家诗词、书法的浮雕、牛背上吹笛的牧童、弹琴的少女、棋童对弈、梅、兰、竹…….栩栩如生的画面,无不彰显着我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读书廊、橱窗上各类活动板报,都展示了我们骄人的育人成绩。真可谓“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
2. 家校配合形成共识
“每个孩子都可爱,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这是我校的教育理念,更是我校成立艺术团的培养宗旨。我们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宣传我校在艺术教育中取得的成绩,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学校。通过课堂、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素质教育宣传,定期邀请家长观摩孩子的演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社团活动效果,分享我们取得的成绩,这一活动取得较好推广普及效应。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民乐产生兴趣,乐于参与;使家长与学校、老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取得大家对我们社团活动的支持。
(二)有效的组织管理,完善的社团活动制度
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形成社团特色、风格的保证。作为学校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工作,校长是领导者,学校的教导处、课题组是学校民乐社团的组织者,体艺科组、各级部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是协作者,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将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这样一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从民乐团具体的管理机制入手,制订了《民乐团教师岗位职责》及《民乐团学员行为守则》,使民乐团的管理更规范有序。民乐团指挥及每个乐器组辅导老师除了具体技术指导,更要承担起对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推动民乐社团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以保证民乐特色发展的连续性,管理有章可循,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比如激励制度有每学年评选民乐团的优秀学员;在国旗下讲话时颁奖;优秀学员在乐团内交流学习心得;还有对教师工作成绩的奖励等。
(三)积极开发民乐校本特色课程
“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目前没有专为小学生设计的民乐教材,社团活动大多不能完全按照教程实施教学。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我们民乐团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已有的民乐教科书,整理改编了适合我们学生学习的二胡、琵琶、中阮、扬琴、古筝、笛子、大提琴等7本民乐校本教材(适合初学者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