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落实校本课程实施
1.“普及”促“优选”,相得益彰。一直以来我们做到把握音乐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注重日常的音乐课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另外每天下午全校性的大课间活动一起跳韵律操;每星期四由音乐老师和学生主持的30分钟《歌声遍校园》活动,向师生推荐更多更丰富多元的课外优秀音乐作品。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有益的补充,多种的常规制度的保证,使得我校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也为学生参加课外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民乐团的选拔培养了好苗子。民乐团采取自由报名形式,通过民乐团的考核后,成为民乐团的预备梯队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考察、甄选出艺术素质较好的学生成为正式队员。乐团每两年招一批新队员,各位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训练做到“四个落实”和“二有”,即: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二有”即每学期有活动计划,期末有活动总结。此外,根据乐团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寒暑假,乐团都要进行常规集训一个星期或十天左右。根据各梯队水平排练大合奏或小合奏曲,每年乐团至少有一个新排练的具备舞台演出水平的作品。这些都是提高乐团专业艺术水平的有力保证。
2.“外力”携“内力”,合力共赢。搞好民乐团,教师是关键。由于我们民乐团乐器种类较多,我校有五位音乐老师,受校本师资专业结构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训练的需要。所以我们采用双向指导制,即在职教师与外聘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训练工作。一方面我们做好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长期外聘几位有较高专业造诣的,在本地艺术界较有名望的老师来我校任教,以保证我校民乐团的同学能在名师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家长送孩子到本地区较有名望的艺术培训场所去进行个别训练。这样小组与个别课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个体训练与乐团集体合奏训练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每个乐器组都有部分同学在这种双轨制的培训下脱颖而出,成为乐队的主力,在各类集体、单项比赛中成绩显著。
3.“展示”与“交流”,提升自我。艺术实践是检阅教学及训练的一面镜子和助推器。学校尽量为民乐团学员创造献艺的机会。民乐团积极参与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活动,每学年艺术团举行一场汇报演出;每年“六一”少先队大队部组织“我的舞台我精彩”才艺展示活动;同时鼓励队员在节假日积极参与班级、社区活动。此外,学校还组织艺术团的队员走出去,到深圳、东莞、香港等民乐教育先进学校交流演出;不定期组织学员观摩高水平的音乐会;在社团内进行学生学习心得与家长教子心得交流,努力为民乐团学员提供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平台,使学生得到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艺术修养。
4.“教学”兴“教研”,教学相长。如何更好地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的优势,把民乐团建设得更好,使民乐团的建设成为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中对相关专业加强钻研,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提升教育教研水平。2003年起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确立为“小学民乐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究”。此课题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市十一五课题《小学民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获广东省创新成果二等奖。民乐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实现了由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的转变。我们民乐团指挥被评为音乐学科带头人、科研先进个人、最佳指挥等,其余的四位也都被评为优秀竞赛辅导员、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民乐团则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实现了社团、老师、学生“三赢”的局面。
我们的音乐教学理念和实施做法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去年我校对全校师生、家长作了一个《发展规划问卷》调查,我校老师的评价是“学校的七色花艺术团风格独特,成绩卓著”、“民乐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家长认为我校的优势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艺术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民乐团成立12年来,参加本地区的比赛一直名列前茅,9届获南海区中小学艺术展演器乐类金奖;4次获佛山市金奖;2次获省一等奖。
民乐社团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一张对外展示的“特色名片”,对本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辐射引领作用。为深化音乐教育,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民乐之花”在校园开得更鲜艳夺目。
(作者单位:佛山南海师范附属小学 )
责任编辑 李 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