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项目初中历史研修学习。研修结束好几个月了,再一次审视此次培训,有必要追问:教授专家教给学员什么?其实这个追问的另一个表达式是学员从教授专家身上学什么,学到什么?这涉及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问题,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多方面辨析。
一、学“道”还是逐“术”
初中历史教师的研修本无需教材主编、国内知名教授姬秉新教授上课,但为什么就专门请了他呢?也许是要体现置换研修的重大意义:让农村教师切切实实得到专家在学术上的指导,促使教书匠变为有思想的教师。置换研修的终极理想是培养教育专家。姬教授曾幽默地说,要培训,先将学员的脑子搞乱。其实“洗脑”的过程就是打破学员原有思维模式,更新旧观念,形成新理念的过程。不破不立,有破不立,在破与立的过程中构建正确多元的历史观。
江苏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认为历史教师的使命是:民族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包容、欣赏、尊重与沟通,多元文化共存与世界和平。
酒泉正高级教师霍军善于从哲学著作中寻找精彩的故事,巧妙地将大“道”融入到故事中。他传递给学员的不仅仅是为师之“德”,还有如何做个有尊严、有自信、有品味、有情趣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用霍军的原话来说:“你怎么活,你就怎么教,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兰州十九中学卜文华老师授课不讲细枝末叶,而是借助稻盛和夫的《活法》、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作品宣讲“道”。
历史学家说,我们衡量教育,不应该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而应该用广阔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
综上所述,从置换研修本意和专家们首选来看,培训的首要价值是传“道”,其次才是授“术”。从初中历史教师使命来说,学员更先要学“道”,其次才学习和借鉴技术层面的东西,例如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教学设计等。当我们把历史教学上升到哲学层面,我们的教学就会广博,我们的思考就会深入,我们就会认识到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
从“道”的方面审视自己,才知自己孤陋寡闻,俗不可耐。知识贫乏、情趣低级、精神委靡、人格低下。所以应借研修培训好好“洗洗”自己,从肉体到灵魂,重塑自己。
甘肃教科所杨国强老师认为:“先有真理,后有方法。把‘理’琢磨透了,方法自然来。”“道”不深,则“术”不久。今天许多学校都在创新教学模式,试问遍地开花的教学模式中能绽放几朵“奇葩”?绝大部分教学模式鼓乐喧天地登场,但注定是悄无声息地退场,化为历史的烟云。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失“道”久矣。
二、就“简”还是贪“多”
两个月培训,教授专家来来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培训好不热闹,内容好不繁杂。他们在学员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