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这就要求学员学会整理与筛选,要对白天的听课笔记进行取舍,删繁就简,提炼精华,浓缩要义。要把教授专家所讲与自己的需求、思考和思想相结合,以促成吸收、消化和内化。学员还应时时对自己的心田除草、施肥、灌溉,让筛选过的幼苗茁壮成长。
三、求“真”还是证“伪”
教授专家为了激起学员的兴趣,授课追求内容的生动有趣,讲述事件的细节与内幕,既讲历史,也话当下,有时所讲内容杂乱无章,有时为达到“惊世骇俗”的授课效果,可能讲述了没有史论的个人观点。此时,学员往往不知所措,有学员甚至陷入了盲目的证“伪”误区,否定或部分否定教科书的内容和价值。有人很是担心学员研修返岗后变成“大嘴巴”,对学生信口开河。
无畏的思想,有度的言说。有‘证’才有‘真’,‘证’缺失,‘伪’就来。学员要谨言慎行,求真不求“伪”。
历史知识,“真”是第一价值,必须先求“真”。有“真”做前提,方可推而大之远之,去拓展历史的更多价值,获得善和美的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决定什么该取什么该舍。这又回到论述的第一层面,学员必须学“道”、悟“道”,培养求真去伪的学术品质。
四、质疑还是迷信
在研修之前,我对历史教科书从未有过质疑,我迷信它的真实性,对它顶礼膜拜。经过教授专家的培训,特别是了解到历史学科的特点后明白,成功者书写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貌。有些知识,已离“真”渐行渐远且充满争议,而大多数历史教师竟浑然不知。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历史是公正的吗?》一文中说:“历史本应是冷静的、清醒的和公正的,其实它有倾向性,事后给予真实生活中表面保持公正的事情以公正;它也乐于如大多数人一样,站在成功者一面,它也乐于事后夸大那些大人物,那些胜利者,贬低被战胜者,或者对此缄默。”回忆教授专家众多的教学片断,当初我是听热闹,没有理性的思索,认为教授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而在梳理品味他们冷嘲热讽的教学后,质疑精神慢慢突显起来。
茨威格说:“读历史不能深信不疑,而是应当好奇般地加以怀疑,因为看来是铁面无私的历史依旧屈从于人类对传奇和神话的强烈爱好——它有意无意地把少数几个主角加以英雄化,而把日常生活的主角,第二流和第三流的英雄人物推到黑暗之中。但传奇恰是通过诱惑,透过求全求美的光泽而成为真理的最危险的敌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员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解读历史,形成批判思维,试着把历史内部中正在添加和已经添加的重新改正过来,给真正的历史以纯正的和公正的尊敬。此非“道”行极深教师不可为。
五、“菲薄”还是“尊大”
两个月的培训,绝大多数学员从当时谨小慎微和妄自菲薄的状态中跳了出来,有了基本的教学自尊和自信,有的学员还能和专家学者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或学术沟通。
王金鲁老师形成批判思维,擅长和教授学者辩论;郑健伟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让专家、城区教师折服;师尚威老师课余时读书写诗;刘昭老师多方面学习,全方位取经;赵彦山老师体现出多种才能……学员用努力和勤奋体现着农村教师的自身价值,践行着文化自觉。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悄然滋生,有学员竟然竞相自恋,有点妄自尊大了,从妄自菲薄的极端状态滑向另一个认识的误区:专家不过如此,师大二附中教师也就那样。难道等我们回去做报告时,我们狂妄地说:“所谓专家仅是只训练有素的狗,教授除了给学员洗脑外,没有讲有用的东西,兰州教师还不如我们!”
学员在大学教授面前不可枉自菲薄,做思想的奴仆。俯首称臣式的“影子实践”必将迷失自己,无异于邯郸学步。学员更不可妄自尊大,拒绝进步。置换研修,学员必须心境平和,从容自在,平等对话,勇于和授课者思想交流。
六、质变还是量增
置换研修期间,还有部分学员参加网络远程研修,白天听教授专家现场直播,晚间听教授专家远程直播。网络研修往往嬗变为网上挂课,目的是耗时间,挣学分。两手抓并未达到两促进,后果往往是两耽误,既浪费国家财力,也耗费个人精力,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教师研修培训本是教师最大福利,但过多过滥的培训往往让教师叫苦不迭,甚至严重影响到教师正常工作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另一种现象是经过研修培训的教师业务能力并未有明显提升,有些培训“专业户”依然是教育教学的落伍者。
全方位立体化培训并未能根本解决当下农村教师专业素养较低的现状,这就要求培训机制和培训形式有所变化和创新,这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学员不用理会。要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