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造以“学生发展我也发展”为主题的“名师成长工程”。主要通过“七个一”系列活动来让教师进行自我修炼,争当名师:每个学期读一本有品位的书,拿出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教学设计),上出一堂有特色的课,命制一套有分量的试题(试卷),呈现一项有意义的校本课程或主题班会活动,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报告(教学反思或总结),发表或出版一篇(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研论文(著作)。这“七个一”是最低指标,越多越好,而且缺一不可(其中,论文、著作不能是一些随笔散文、习题集或教辅书等)。
(3)“结对子”师徒制培训。即对新入职未满一定年限(一般为3-5年)的教师,采用“一帮一”的“结对子”师徒制,既“以老带新、口传身授”,又“因老学新、自我内化”,尽可能让新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和“学中做”。
(4)“课研式”培训。一是设置“教研课”。即通过开展各学科的“教研课”、“公开观摩课”、“督导课”和“一人一课”等评优活动来开展校本培训。同时,设置“特级教师观摩课全开放”项目,让教师自由“选”听特级教师的课。二是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有言曰:一个课题就是一所培训学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表明:未来的教师是研究型与创造型的教育家,而不只是知识简单再现式的重复劳动者或教书匠。课题研究式培训,即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让教师通过自定课题或承担总课题中的子课题研究,既获得一些课题成果,为以后个人发展及学校提质创造条件,又通过严谨、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取科学的态度、习惯、方法及思维特质,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探究能力和学术拓展水平。
(5)校本课程开发体验式培训。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设计课程门类、制订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教材、开展课程施教和课程评价等,通过这样的全程体验,提升教师校本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
(6)“教育会诊台”—— 临床(堂)式培训。即以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疑难为对象,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开展会诊式的集体研讨和集中反思,分析案例及其原因,寻找对策,借以提升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水平。
(7)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培训。如:“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协会”、“硕士工作站”等,通过这些培训共同体的打造,开展有主题、有计划、多形式的学习、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
(8)开展扩视野、长见识、学经验的“走出去”学习考察活动。每年根据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到外地参观学习和考察,做到事前有活动目的、主题、对象和计划,事后有活动总结和个人感悟等学习收获。
综上所述,德胜学校将国家教师专业标准校本化,构建教师校本培训研修的“双主双线型”操作模式,即以“德胜大论坛”为平台打造教师校本培训研修的主阵地,以“德胜我体验”为载体打造教师校本培训研修的主渠道,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期最终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成果——为学校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在,从实施情况来看,学校的探索是成功的: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对策和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也取得了相应的实践效果和成功经验。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德胜学校)
责任编辑 邹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