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倾听,是一把打开学生的心锁的钥匙,为教育的递进与成功打开心灵的窗户。诚然,倾听是教育的开始,连着教育的过程,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懂得倾听,藏着师者尊重学生的情愫,透着师者演绎教育的思想。诚然,唯有用心倾听,才能奏响成功教育的乐章。
思想,往往以其抽象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让人敬畏三分。教育思想更是汪洋大海,纷繁复杂,明者让人醍醐灌顶,诲者让人昏昏欲睡。李荣灿老师的《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中的思想却让人亲近,让人明了,给人以“乍看行笔轻松,细按方知有情”的顿悟。这缘于本书以案例评析为主的阐述体例,生动的现实例子距离我们很近,蕴含的抽象观点并不艰深,但通过小故事阐述了大道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一、小中见大——抓细节,促转化
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魏书生先生这句话启迪了无数教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教师不好当”的确是很多教师的共识。魏书生先生“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寥寥数字蕴含着诸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多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其中涉及了学生需要什么,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这些问题。而教师“多改变自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教师提升了教育思想理念,会善于欣赏学生之美——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小亮点,这对教育转化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通过案例阐述了“教师应当如何多改变自己”。该书作者认为,面对“后进学生”,若一味埋怨和责备,可能适得其反。要懂得细心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上每一个细节,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创设平台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迈出转化的第一步,让学生健康成长。该书很多教育方法透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如作者通过设立“新闻栏”、采用“报喜单”等等案例,着实让人为之叫好。当然,这些方法虽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能看出师者的心思,字里行间让人有所启示。书中还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四两拨千斤的好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幼苗需要滋润,受伤的幼苗更需要悉心照料,才能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开出绚烂而迷人的花朵;学生需要关心,迷途的学生更需要爱心的引领,只有教师用心地呵护,让学生感受春意,才能驱走学生心中的寒冷。面对后进生,不妨送他一缕春风!”书中叙述的小故事,都是教师日常经常碰到或可能遇到的事情,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教育难题。该文作者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自身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以小见大”的道理——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动作,都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读,就有机会撬动学生的情感线,达到转化目的。
二、实中有新——表真情,促反思
一千位学生,有一千个哈姆波特。尽管学生可能发生一些类似问题,但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尽相同,教师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一本通书读到老”难以对不同的学生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无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教育的理念无疑是相通的。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现实活动息息相关,需要真实的观点才能有效推进反思、反馈教育。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还有一些显著特点——“实”与“新”。例如在《拨开“圈养”教育的迷雾》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圈养教育”开展了专项调查和反思,指出:“圈养教育”是背离学生的成长定律,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行为,是缺乏艺术的教育手段,是缺乏科学性的保守派行为,只是掩盖问题的“权宜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绝非长久之策。该书作者认为,对待特别时期的特殊问题,学校要有创新之策,才能还给学生自


